北京参考记者 付裕
听吴悦石给学生改画,是一种乐趣。话语不多,语速不快,却往往一语中的,字字珠玑,切中肯綮。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推开门就可以见到。自从吴悦石30年前开始授课以来,口传心授式的上课和亲力亲为的改画,就从来未曾间断过。原因听起来似乎也很简单:“我小时候,王铸九先生和董寿平先生就是这样给我改画的,而他们小时候,白石老人,也是这样给他们改的。”
“中国书画依附于传统的中国文化背景,易学难精。而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窍,几乎都如百工技艺般依赖于口传心授。老师对学生的口耳相传,其实可以保证很多微妙的东西不丢失。”吴悦石说:“帮助年轻人学习传统中国书画,就是需要老师把学生的‘心’给拨亮了。拨亮了再去学,就不一样了。”
书当快意得真趣
“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白描和写生也是基本课。学书法选帖贵专,研究贵博,眼界要宽,要尚自然。”比起当今很多画家,吴悦石对于书法的重视让人吃惊。他不仅要求学生每日大量练习书法,从书法中获得对于线条和结构的认识,甚至在改画的过程中,要首先检查学生的书法日课,并从各个角度强调书法的作用。
“我一直提倡的一个观点就是,画中国画的人一定要先把字写好。在写字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中国画的规矩。”吴悦石对记者说:“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要琢磨行笔,琢磨点画,如果把行笔和点画都以合适的方式用在画上,那么,画就会立刻升华,这与在纸上单纯的画线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其实就是说,“中国画需要的是类似书法的挥洒性。我觉得,挥洒性也是中国画的核心之一,这需要功力非常好的才能做到。”吴悦石说:“中国画中,关于线的表现和启发都是从书法上来的,但是,想把书法写出味道来也没那么简单,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画成一幅画没问题,唯一不够的地方就是没有‘书味’。也就是说,没有书法行笔的味道,一看线就是素描线,这是最吃亏的地方。”
虽然强调书法对于学习中国画的作用,但令人吃惊的是,吴悦石对自己的书法从不多谈,更不愿意被称为“书法家”。几十年中,他虽将临池习书视为日课,但却仅仅作为养性修身、锤炼笔墨的一种修为,并把其当作开拓作品意境、探索墨韵情致的一种手段。所以,他从不炫耀书技,也从不在外人前轻易书写。有索字者,也是应缘方便之题、书跋或者为友人弟子书写斋堂名号。可以说,只是“凡有事可记者”的“偶然一书”。
“有的时候对于画家来说,书法并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把书的味道带进来的。书的提按使转用笔在画里,中国画就自然而然的有‘书味’,”吴悦石说:“书法和绘画,要说起来,这两个是不需要谈关系的,两者都是合一的。书画同源,这话说得真切。”
因此,“书法其实是基本功,是每天都要练习的。我在习画之初,其实就是从习字入门的。当年,唐楷魏碑、篆籀八分,皆为日课。”吴悦石笑着说:“文革的时候,我被开除了公职,迁到了农村,注销了城市户口,当然也不能随便画画。那时,我就在公社的墙上,用毛笔写毛主席语录,一遍一遍的写,非常认真的写。小时候练习的线条就是这样一点点保留下来、锤炼出来的。”
剑胆琴心写丹青
“任何事,任何历练对人的成长和思想成熟都是有帮助的。我这人天生就比较达观。所以,我的画上总有一股气。”吴悦石说:“我不会把事情埋在心里,再加上喜好较多,不高兴的时候可以读读书、弹弹琴、写写字,还可以健身,练功。成功与失败,好与坏都不是我能够决定的,我只是尽力去做好。”
与绘画一样,对于吴悦石而言,读书、习字、抚琴、练武都是人生的必修课,也同样对精进笔墨有诸多益处。
当代书画家中会武功的人不多,吴悦石便是一位。他少年时曾被形意门高人看中收为弟子,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古时的书生都练武,有武就有气魄,可以不用,但不能不会。”吴悦石说:“其实,中国画家会武功是有传统的。当年,李苦禅先生的武功就很好,双刀是得到过高人指点的,晚年登台唱武生戏《铁笼山》,依然功架优美刚健。达到如此地步,没有一身好武功是做不到的。”
一般而言,“凡是古代士人都要练气。一段气在三般用。”吴悦石说:“人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常常有所领悟,这个过程可以陶冶思想和情操,就是所谓的‘养气’、‘养神’、‘养心’。人只有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才能拥有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因此,“古时书童都是“前挑一把剑,后担一张琴。”
也是因为如此,与形意拳相配的是,吴悦石亦善抚琴,并与很多琴家为至交好友。其题画诗常中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是古代文人最为持重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吴悦石修身养神的重要手段。
“古时,琴被称为正身之物,文人都在墙上悬一张琴,一可正身,二可避邪。因为琴的造型,包括其使用的七根弦,形如悬瀑,它的岳山、龙池、凤昭都跟天地在一起,是天地自然的展现。”吴悦石说:“中国画最讲究情致,对我而言,琴声和拳风是在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能带来情致和灵感的。在画画过程中体悟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妙处,又有好的心情,有境界,在执笔、运笔过程中才会出现比较讲究的味道。有些老人儿,一看画就说‘这张不错,有味道。’什么是味道呢?我觉得,有了一定的修养这个味道就闻见了,也就是说可以看见了。所以说,一定要身体力行,自己去体验。”
其实,能够读出这样的味道,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学习的过程要由浅入深,由专到博。由浅入深,就不觉得困难;‘专’了之后,就有了一把开启的钥匙,看得懂了,就可以往外延伸,就可以到达‘博’了。读的东西多一点,宽泛一点,多看书论、画论,学与用不分离,这是入手书画的最好途径。”吴悦石说:“学习书画,尤其要对历史多用点儿功,要以史为鉴,才能看清楚。历史是一面镜子,后面一代代人在追述、评论的过程中已经把得失写得很清楚了,你可以少走弯路。学了这段历史,也就随之知道中国文化的源流,这样才能根深蒂固,知道传统文化的长处在哪里。这需要在年轻的时候多下点工夫,系统地学习。”
鉴赏是一门学问
眼光是画家的生命。据说文化名人李敖曾经尽出其所藏请吴悦石鉴定真伪,吴悦石都以奇快的速度只说一个字结论??或“真”或“伪”,速度之快、结论之准确,令李敖钦佩不已。
其实,吴悦石少年时即随王铸九先生学画,后又拜董寿平为师,又参与北京画店的筹备,因此,在与前辈艺术家的交往中耳濡目染,加之多年的艺术实践,使其对前辈诸家艺术风格烂熟于胸,所以,练就了金睛火眼也是情理中事。
“鉴赏本身就是在看画过程中细细品读。在品读过程中,能读懂一幅画,就是具备了赏鉴的基本水平。”吴悦石说:“一幅画打开,不仅要看它的笔墨修养,也要看它的气韵品格。在笔墨当中,中国画给人最深刻的就是,看一画而知其所有。我们通常都说见字如见人,其实见画也能见人。当然,这个人长什么样可能不知道,但关于这个人的品格修养,我们基本上能看得很清楚。”
中国画是和人的精神修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取代它,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其实,“学习都有法门,抓住要领,学会并不难。前人论述中有很多精妙之处,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书画鉴赏中登堂入室。”
具体而言,一幅画的好坏,首重“画品”。吴悦石说:“我们常说,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可以没‘品’。简言之,就是要有德行、‘高雅’而不能‘低俗’。古人常把‘人品’和‘画品’联系在一起,‘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就是经典的口头禅。故而,说中国书画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是讲究情操、讲究气节、讲究品德的艺术。”
同时,气韵品格也是鉴赏国画的重要要素。“一幅画悬在素壁,无论山水、花鸟或人物等等,也无论工细或野逸,更无论繁密或简洁,一眼看去,气韵天成,笔墨生动,有扑面而来之势,这就是气韵上的张力,也就是好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气韵也不是空泛之谈,而是依托笔墨作画时的随机生发、忘情忘我的创作状态,以及如有神助般的精神畅想。能体味此番境界,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外,笔墨也是中国画鉴赏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说,笔墨的表现变幻莫测,归结起来,大凡用笔有正、侧、顺、逆,横涂竖抹、拖泥带水、渴染干擦,一法至万法通。所谓无法而法才为至法。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施之于毫素,变化于笔端,心手双畅,神韵顿生,故而说中国书画能通神妙之境,其实,并非虚妄之言。”
总之,“看画之时要不唯名、不唯上、以画论画,切忌人云亦云。品鉴书画是精神享受,要学点历史,要有历史观,知道名家之成就、承革之轨迹,才可能不乱方寸。”吴悦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