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累
196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8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徐累早年曾经参与85新潮的中国前卫艺术运动,参加过“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徐累曾参加“中华文明艺术五千年大展”(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98年)、“龙族之梦??中国当代艺术展”(都柏林爱尔兰现代艺术馆,2004年)、“水墨新境:中国当代水墨展”(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2008年)等展览,并有个人展览及活动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以及纽约、伦敦、中国香港等地举办。
新京报讯 (记者李健亚)前日,“世界的壳??徐累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该展是徐累用工笔耕耘20余年后的首个回顾展,50件作品展现了徐累为中国画打开一条通往现代世界大门的种种努力。该展将展至10月29日。
与此同时,由张悦然主编的文集《世界的壳:作家与徐累》也于昨日举行了新书发布。
再现马、青花等意象
徐累早年参与85美术新潮运动,在经过现代主义的观念实践后,自上世纪90年代初便走向不同于其他当代艺术家的另一条道路。他选择了在现代性的立场上重新树立中国传统美学的本体价值。
徐累告诉记者,自己所走的也是回望传统,进而重新激活传统的路。于是在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之后的20余年艺术创作中,徐累开始尝试运用最为传统的宣纸与笔墨,创造出极具现代意味的画面。如今见证其20余年艺术发展的首次回顾展在今日美术馆亮相。
展览中,50件作品以时间为线索,按照“镜像”、“青花”、“舆图”等单元展出,观众不难看到他画作中惯用的马、青花、屏风、蝴蝶、鸟笼、帽子等意象。在这些以工笔传统所画的精细入微的作品中,徐累使得中国画找到了一条自如穿越于现代世界的路。他从宋画、明代戏本的插画与中国园林中参悟意象和结构,又从勒内?马格利特、杜尚那里汲取现代艺术的观念。
新作关注自然和天地
展览并不完全采取倒叙式,反倒以徐累2012年以来的新作品开篇。一入展厅,观众即能看到徐累的恢宏巨制《游丝》,呈现了近两年徐累对自然和天地世界的关注。展出的《霓虹》、《气与骨》系列等均是这一新命题下的创作。
徐累告诉记者,在创作《游丝》之前,2009年自己便创作了作品《一生悬命》,画面中鸟的骨骸行走在钢丝上的场景如今成为《游丝》的一部分,“这两件作品之间有一个延伸,我希望关于这个话题说得更丰富、更饱满。而在《游丝》里面蕴含的则是人生终极询问的问题。”
【对话】
中国艺术发展“有点像插秧式”
新京报:你在创作中如何激活传统?
徐累:传统文化在进入全球化时代是会受到伤害的。在此时代下,抵抗是一部分,再一部分是适应它,改造它,回到原本的不被西化的方向。
在西方艺术中,艺术是离心力式地往前发展,类似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一切都与过去不同,然而现在都已经开发完了。但中国是东方式的,是向心力的。它不断地回望以此建构自己的文化系统。这有点像插秧式。
新京报:当代水墨这几年特别热,尤其是商业的青睐。但对于学术梳理这块并没有跟上。你怎么看近两年的当代水墨热。
徐累:对于当代水墨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好的个案。究竟现在的当代水墨到底怎样了,没有人去做全面研究,我们所看到的并不真实。只有将个人化的东西做出来,等它有持续性的成长,等有几个好个案出来的时候,这事才能成。将水墨放在当代艺术板块中,是要有勇气的,也需要水墨从方方面面都能符合现代系统的要求。
解读
该展策展人朱朱指出,徐累的工笔绘画遵循传统技法,并且与古代经典构成图像性的互文关系,但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实践一个中国人对于现代艺术的深度解读,并且在此过程中重申经典文化的原型价值“他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激活传统资源建立自身价值体系的成功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