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讯 “被尘封的记忆?黄胄与南海” 展于2013年9月28日下午两点在炎黄艺术馆隆重开幕。这是炎黄艺术馆和黄胄美术基金会研究黄胄艺术成就的最新成果。黄胄在特殊年代针对南海和海防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在此次展览中得到充分的呈现。
黄胄的一生曾多次与南海的结缘,根据“南海”进行的创作,也成为其艺术成果中重要的系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胄第三次来到南海领域进行写生的历史。1973年,经过总政宣传部批准,黄胄到广东军区南海舰队基层,采访写生广东与海南岛的军民生活。1974年1月,当他在三亚榆林港,听说越南海军对我国西沙群岛领域进行侵略的行径,便毅然要求跟随南海舰队进入西沙群岛进行实地写生。在这场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的过程中,黄胄作为亲历者和观察者,冒着生命危险成为祖国第一个登上永兴岛即现在的“三沙市”的文艺工作者,并留下了大量的写生稿。这些作品不仅成为纪念这场伟大胜利的珍贵视觉记忆,而且完全体现出黄胄将“生活”视作“创作的唯一源泉”的艺术理念。这些迥异于黄胄“西北风情”的图像,成为黄胄艺术生涯中一个阶段的“里程碑”之作。
然而,当时动荡的历史条件下,这批画作却被军事博物馆的造反派以审查的名义没收。黄胄想通过这次深入生活之后,创作一批以此为基础的主题画的愿望,也因为创作任务的改变而无法实现。黄胄离开军队的时候,虽然重新获得了这批画,却不得不写上“三十年之后再观的”的字样,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由此而被迫封存。
如今,这段封存的历史在炎黄艺术馆被重新打开,黄胄以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为主题的速写及中国画作品,在39年之后首次展现在观众面前。炎黄艺术馆推出此次展览,一共展出了99件艺术精品,包括速写和国画。艺术馆希望通过对黄胄这一时期创作的历史梳理,展现出其对于中国画现代转型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黄胄敢于手持画笔而直面海洋,充分体现了其“必攻不守”的创作理念;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黄胄心系国防建设而敢于直赴战场,充分体现了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艺术馆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展示出黄胄所留给我们这些精神遗产,给当下以启示并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为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们树立典范。
开幕式之后,炎黄艺术馆举行了此次展览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炎?艺术馆馆长崔晓东主持。炎黄艺术馆理事长郑闻慧、美术史论学者杨庚新、国画家李延声、国画家史国良等众多嘉宾,从不同角度对黄胄的南海系列艺术创作进行了阐述和评论。
此次展览由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主办。展览举办时间为2013年9月28日至2013年10月13日。
展览前言
南海是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四大海域之一,其因位于中国南边而得名,在历史上的汉朝和南北朝时期又曾分别被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名称才逐渐固定。南海总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面积的外海,在世界范围内也居于第三位。作为海上交通的主要航线,同时拥有丰富的各类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因此南海领域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逐渐成为相关国家利益争夺的焦点。
黄胄与南海结缘,始于1962年。时年37岁的黄胄,作为解放军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出于军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赴福建海防前线进行采访写生,以此为素材创作了《海南女民兵》等精品画作,并开启了以“南海人物”为对象的人物画创作。在此后的岁月里,黄胄又分别在1973至1974年和1984年,战争环境和和平环境的不同时代背景下,多次重返南海领域,在海南岛、西沙群岛、等诸多地方都留下了其手持画笔,辛勤耕耘的身影。这些由南海写生而结出的丰硕果实,在黄胄的艺术创作中显得特别突出,是黄胄绘画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胄第一次重返南海的经历。1973年,经过总政宣传部批准,黄胄到广东军区南海舰队基层,采访写生广东与海南岛的军民生活。1974年1月,他在三亚榆林港,听说了越南海军对我国西沙群岛领域进行侵略的行径,便毅然要求跟随南海舰队进入西沙群岛进行实地写生。在这场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的过程中,黄胄冒着生命危险成为亲历者和观察者,并留下了大量的写生稿和照片。这些东西不仅成为珍贵的历史视觉记忆,而且充分体现出黄胄将“生活”视作“创作的唯一源泉”的艺术理念,因而具有鲜活且厚重的视觉生命力。
黄胄曾说:“画室功夫固然重要,但应有一生活基地,不断地或长期地在生活中起草稿或完成创作。”实际上,大西北的辽阔和豪迈,虽然奠定了黄胄一生的艺术特色,但以广阔天地为师的他并没有将西北地区作为唯一的“生活基地”,南海地区同样是黄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源泉。对于久居北方的黄胄,每一次来到南海,那里的人和物都是陌生而新鲜的。英姿煞爽的女民兵、淳朴可爱的海岛渔民、保卫国家的人们解放军战士,蓝天、海洋、海鸥、帆船、军舰,这些迥异于他日常生活的视觉景观,都刺激着黄胄随时拿起画笔,捕捉眼睛的愉悦和对祖国安全卫生的奉献精神的感动。在南海系列的创作中,黄胄并没有因为创作对象的陌生化,而在创作手段上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他依然以我为主,以速写为基础,以生活为构图,调动手中的笔、墨、色,用“吴带当风”的气势描绘出理想中的南海风情。这样的南海是黄胄的“南海”,是名符其实的“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南海的人和物,因黄胄一以贯之的创作手法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活力;黄胄的艺术创作,也因南海风情的映衬而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神和秀美。
黄胄对于南海及其人物的创作,不仅在其艺术历程中意义重大,对于中国画人物画的创作也是一次重要的突破。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他敢于受持画笔而直面海洋,正是其“必攻不守”的创作理念的典型体现。中国从近代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某种意义上正是“海洋文明”对于“大河文明”的冲击。海洋代表着包容、开放、进取,黄胄正是在20世纪中国画领域开放与进取的代表。我们此次推出“黄胄与南海”这一展览,希望通过对黄胄这一系列创作的历史梳理,展现出黄胄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祖国的爱,同时展现了作为一个军队艺术家对国家安全的敏感和其对于中国画现代转型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同时我们也希望黄胄为我们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能给我们当代以启示,并能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此次展出的大部分速写作品,是黄胄先生39年前因政治运动打包封存的作品,首次与观众亮相,尤可看出黄胄先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
黄胄美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