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中国书画

> 杨之光先生和他的人物画

杨之光先生和他的人物画

http://feicui168.com 2013-09-14 01:39:18

  邵大箴

  早在50年代,杨之光的名字已为画界所熟悉。1954年,他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参加首届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那时他才24岁。1958年,他又创作《雪夜送饭》,荣获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及荣誉奖状,此作也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之后,他的作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959)《浴日图》(1962)以及他为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艾芜长篇小说《南行记》以及金敬迈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所作的插图(1963--1966),也都受到画界的注意。这位很有才气的青年画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折磨和迫害,是可想而知的,因为这场“大革命”是革文化人的命的。不得不委曲求全和逆来顺受的之光终于坚持下来了。70年代初期他又拿起画笔,画出了很有生气的《矿山新兵》(1971)、《自求恩)(1972)、《激扬文字》(1973,与鸥洋合作)。我想,假如之光在这时就终止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位置,也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因为上面列举的那些作品,从表现的对象和表达的方式看,与它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画的水平,反映了那时画界占主流地位的观念。站在今天的高度,我们也许可以对这些作品说三道四评头论足,但它们是画家真诚的心声,也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大众的心声,这是无可置疑的。而且,它们体现的审美情趣和格调是健康的、崇高的,它们形成的风格也是颇有特色的。太政治化和社会化了吧!也许。然而,作为之光同代人的我,重新读这些画,有一种重温那个时代的特殊情感。我想,比我们年轻二十、三十岁的人,也会在这些作品面前产生敬意。

  之光在那些年代能画出这一批好画,绝非仅仅是因为他才能过人。除了他的天赋外,他勤奋好学。从13岁起,他就拜书法家李健为师,学习书法、篆刻;18岁就读于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及南中美院(即前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中国画,成为高氏的人室弟子。在1950年9月人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之前,他有半年的时间。“浪漫地”旅行到台湾,漂泊流离,靠在书局做临时工和抚琴刻印谋生(1949春一1949年秋)。还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分校中国画科学习(1950年2月),并取得毕业证书。应该说,他在接受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写实体系教育之前,是有相当的传统中国书画的基础的,而且有一定的生活底子。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习中得益不浅。对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徐悲鸿、蒋兆和和叶浅予,他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严谨的素描写实造型和迅捷捕捉对象的速写的能力。至今,之光仍记得恩师悲鸿先生第一次见面对他热情而又严肃的谈话,要他忘记原来绘画的方法,从头学习素描。也许,之光要真的忘记原来已有的诗书画印方面的知识和文人画的程式很难做到,但暂时把原来熟悉的一套(在进中央美院之前,1950年夏,已经有上海安定珂罗出版社出版了《杨之光画集》;之光见徐悲鸿时呈上画集,悲鸿作如上教诲)搁置一下,认认真真攻克素描关,这是确实的。悲鸿、兆和和浅予先生都重视速写、默写,之光后来得心应手的招数以及在塑造人物肖像和舞蹈人物方面的成就,是由于在中央美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概言之,中国画的笔墨功力,写实的素描造型,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异常的勤奋,造就这位杰出的人物画家。当然,从性格和气质来说,还要补充两点,那就是之光的天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之光的待人接物,他的性格,是开放型的,他心里想的,总要形露于外,即使有时在言行中流露出一点“狡黠”和“自负”,也使人感到他的天真和稚气。这是可爱的艺术家的性格。可以设想,之光当年不论是画课堂作业,临摹古代壁画,还是到工厂、农村和部队去体验生活,他是如何地虔诚和投入。我想,正是这些不可或缺的多方面的因素,使之光在同代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卓有成就的一位人物画家。 

  在传统中国文人画中,人物画最弱。要振兴人物画,必须要掌握写实的本领。所以20世纪初以来,许多有见识的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等,都不遗余力地提倡中西融合。当然,中西融合是个大课题,怎么个融合法,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见解和做法。之光追随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等名师,在人物画中吸收素描和速写的写实技巧。最初,他的人物画素描味较重,笔墨情趣较弱,那是50年代人物画普遍存在的通病,是中西融合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矫枉过正”吧。西方的“写实”和东方的“写意”要熔为一炉,并非朝夕之举。但是,这些西画素描味较重的作品并没有因为缺少笔墨情趣而丧失艺术魅力。这是因为,第一,它们的生活气息浓,反映了那个时代朝气蓬勃的一面;第二,这种结合过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语体,也是自成一格的。它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人如何将西画素描法运用在水墨或彩墨画之中所进行的尝试和这种探索过程中所显示的能力。这些尝试的成果诚然可贵,而更可贵的是这种精神,一种开放和容纳的精神,一种自我否定和重塑传统的精神。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为传统输送新鲜血液使之更具活力。前面说过,之光对传统笔墨,对文人画的书法用笔入画情有独钟。在他的这些写实人物画中,多少也显示出他的传统修养。至于1962年创作的《浴日图》,更可以看出他对写意传统的留恋。

  事物都是在一正一反的过程中发展,绘画风格的衍变大体也是如此。三十年河东主张素描写实,三十年河西强调传统笔墨。是片面性?难免。然而在片面性中也包含着合理性。“文革”之后,中国画在经历了否定十七年造型模式以至进一步否定整个中国水墨传统的思潮的。西化论”的冲击之后,有全面复归传统的趋势。在对西方思潮(这里指的是迷恋和模仿西方前卫主义的思潮)的热情凉却之后,人们重新冷静地审视传统,发现传统中很有值得我们深入发掘的东西。与此同时,人们每回过头来看50--60年代的艺术创作,也发现它的创造成果应该受到我们的珍惜。杨之光这位从50年代走过来的人,在这二十来年中,也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的。但总的说来,他很稳定。在汹涌的前卫风中,他。“巍然不动”;在复归传统的大潮中,他异常镇定、冷静;人们重新评价17年,他表示赞同却并不沾沾自喜。之光对艺术的理解更深刻了。中国和外国,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表现上看,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但本质上却是一致的。性相近,习相远。人类的感觉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表现手段各有差异罢了。艺术的路可以无限宽广,每个人均司作出自己的选择。对艺术家来说最主要的是真诚、勤奋和创造。十多年来他继续从传统和外国艺术中吸收营养,继续寻找和发掘自我。80年代以来,他的不少舞蹈人物和人物肖像是相当有传统修养和现代意味的。这些作品更概括,更提炼,也更传神。近几年,他暂居美国,他的画在造型和色彩上又增加了洋味。对此,人们有不少议论,那是自然的。之光在探索新路,他会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造。

  之光少年得志,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在同代人中,他是幸运儿;他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多年,创作和教学成果累累。也受到画界和社会的尊重。最近台湾“国风出版社”为他出版了一本作为“中国风采系列之一”的画集,书名为《当代杰出画家杨之光》。这个称号对之光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不过我从这里看到,在人们感觉里颇有些“海派味”的之光,骨子里是相当谦逊的,君不见如今画界某些一桶水不满的人早就自称“大师”了。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