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书法给人的总体印象难脱陈腐、板滞、暮气之弊,使其在艺术家族中的地位难免尴尬落寞。虽然当下很多的理论家、实践家不遗余力地为书法的光大复兴身体力行、摇旗呐喊,虽然先贤石涛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仍被很多人力扛引为书法革新的旗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在西风东渐崇洋好外的大环境中,在书法基本丧失实用功能之后,在键盘文化业已普及的现代社会,书法还能有多大的空间长袖善舞?表面上看书法展事活动层出不穷,一派繁荣兴盛,但究其里仍难掩其本体的单薄和空虚,形式单调,内容老套,重饰炫技,老调重弹地沿袭古人衣钵。在我看来,书法发展之路在理论上乏术,在实践中乏力。
自汉代扬雄提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的观点后,汉字书写被升华到一种近乎宗教的高度,令读书人敬畏有加,因为笔底的文字能反映出作者的品藻和人格,这就为书法赋予了人文内涵和道德情怀。书写不仅只是载文,更是载道。这不光是书写技术的锤炼,更是人格锻造,规范身心的内在要求。科举取士,严正端谨的楷书作为道德人品的集中体现,使通过研修书法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成了那些时代的自觉意识。一管柔毫,记录了世界上最大民族的历史文化,也创造了人类的书写奇迹,那是毛笔时代,也是书法的黄金时代。
无论用什么样的文字和语言来赞美毛笔对人类的贡献,似乎都不为过。但科技取代手工制造是大势所趋,也是人类进步的体现。如果说科技对其他艺术确有锦上添花之效,例如音乐、舞蹈等舞台艺术。但科技产品钢笔的出现,键盘的普及,对书法的冲击却是近乎灭顶的。可以说科技发展了生产力,却消解了书法。电动磨墨器该不能算是对书法的贡献,这种蹩脚的所谓科技产品除增添无趣的匠气外,其优点乏善可陈。
书法依托汉字为载体,多以古代诗词文章为创作内容,千百年来似乎总跳不脱这个窠臼。唐诗宋词、古文经典是古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以书法形式千万遍地翻炒挥洒,已了无新意。无奈如今智能时代,人们习惯于在电脑前信马由缰,但内心却愈加荒芜。胸中无丘壑,笔底自然难有风光。抄书是现代书法家们的通病,在时间的递进中技法日臻娴熟,但精神风韵阙如。脱离了毛笔文化的社会基础,灵不附体,这是时代使然。
艺术创作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但一切规律都是用来打破的,书法有法,但法无定法。过分讲究法,势必自我约束和囚禁,艺术的灵感也就窒息消亡。书法难就难在入法和出法上,书法家们所做的其实都是在这辩证的两极寻求平衡。很多时候还得靠天赋悟性,学是学不来的。正如学校里培养不出大师,作家班难出优秀作家一样,得散诸怀抱游心天地道法自然接地气。至于临帖必须从何体入手?兰亭序要到什么年纪才能临写诸类说法姑妄听之,实在不应是拔萃的艺术家津津乐道的。
过于强调技法传承,过于注重书写细节,过于讲究文化修养,过于倚重心性体悟,书法自身的静雅性状与当今浮躁的功利时代似乎气血不畅。书法,实在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还是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经济繁荣为书法的复兴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虽然古代是毛笔一枝独秀一统天下,有私塾教育启蒙,有科举制度推动全民参与,有当朝书法偶像马首是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现代也优势多多,不仅有官方书画院,有各类各级书法家协会,有高校专业培训;有应有尽有各种高清法帖资料可供参考学习,更有“百千万工程”为书法之复兴推波助澜;百千万的人们无论三伏更兼三九临池不辍着迷痴狂。这也正是书法魅力之所在。
为当代的书法家们加油!(罗啸虎)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