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沉郁 魄力雄杰
??“清初六大家”之吴历山水画作品赏析
安徽 李晖
清朝初期,画界出了个颇具盛名的“六大家”。此“六大家”,有人解释为“四王吴恽”。所谓“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吴”,乃吴历;“恽”,是恽寿平。在此,我们与读者一起来赏读“清初六大家”之一吴历的画作。
吴历,原名启历,字渔山,因其所居之地,传为孔子弟子言子游故宅,有一井,水黑如墨,故自号墨井道人,又号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乃身跨明清两朝的高龄画家。自幼勤奋读书,少年时父死,全靠寡母维持生活,苦难更激励其学习的意志,诗、文、书、画、琴各样都精心去学,以致形成了广博的文化素养。他的书法,直追王羲之、苏东坡一体;他的诗,由明末著名诗人钱谦益传授;他的绘画,先从王鉴为学,后又在王时敏门下作徒。十三岁上,明朝灭亡。作为“国破山河在”之明朝遗民,唱出“到处荒凉新第宅,几人惆怅旧衣冠”的悲恸诗句,过着“隐居只在一舟间,与世无求独往还”的隐居读书生涯。三十一岁上,寡母与妻子又相继病逝,促使他思想上更加消沉,兴起脱尘出世的念头。一般隐士的“脱尘出世”,不是皈依佛门,就是入道为徒,而吴历加入的则是天主教。因言子游故宅地的一部分,曾辟为天主教堂,与吴历所居为邻。平时耳濡目染,尤其与传教士们经常接触,特别与比利时籍传教士鲁日满交往密切。其四十五岁上,专门以抒情笔调绘制了一幅江南湖滨小景??《湖天春色图》,赠送给鲁日满。五十岁左右,吴历正式加入天主教,随之去澳门修道,并学拉丁文。五十七岁时,吴历成为天主教的传教士,在上海等地传教三十年,过着清苦的生活,八十七岁病逝于上海。这一时期,由于致力于宗教活动,故留下的画作甚少。有《墨井画跋》《墨井诗抄》传世。
吴历在绘画上,宗法宋、元、明各大家,但他能摹古却不泥古,融诸家之长,独创新意;又能遵从自己“不将粉本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师法大自然的观念,富有真实感;加之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西洋画法,以致他迥异于他的老师王鉴、王时敏,迥异于整个“四王”的摹古之路,成就为颇具特色的清初画坛大家。
我们先赏吴历的《松亭垂钓图》(图1),纸本,纵148.7厘米,横30.2厘米。整个画面平远铺设,用笔沉着谨严,近、中、远的青松渐远渐小,给人以深邃深润之觉,山石富有立体感。山间溪水,奔流而下,溪水之上,筑有一连接溪水两岸的阔大平板式建筑,既是供人歇息的山中之亭,又充当桥梁之用,因在松荫之下,故名“松亭”。这种又亭又桥的建筑,至今有些江南地区依然存在,俗称“廊桥”;幽静的松亭一角,一束发系髻的男子,在持竿垂钓,垂钓者目不斜视地凝注着钓竿的动静;山林间的小径,弯弯绕绕、曲曲折折,如蛇行般地通往主峰的峰巅,呈现出一种无限之极境。是幅清雅、明快、幽静的江南山水景色,令人深思,给人遐想,让人陶醉。
画面右上角,有画家行书题写跋语与落署。语曰“读书有得,与后见山见水。触物生趣胸中,写写自能笔合古人。请以质之,青屿先生”。落款“甲寅六月十日 吴历”。钤“吴历”方印,后又有许之渐款署“乙卯小春,弟许之渐奉寄良老门年兄清鉴”。于“乙卯”和“许之渐”字上、字下,均钤一印。“甲寅”,当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可知此画乃吴历四十四岁力作。题语中的“青屿先生”与“许之渐”,同为一人。许之渐,字仪吉,号青屿,清顺治年间进士,官至御史,因弹劾不避权贵,遭严重打击,被削籍归里。其为清武进(今江苏常熟市辖域)人,清时的常熟县与武进县毗邻,与吴历为同乡,又同是身跨明、清两朝的文化人,故“被削籍归里”后,二人常有交往。“乙卯”,则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小春”,又称小阳春,即农历十月,意谓十月不寒,有如初春。“良老门年兄”,“良老”为主考那年的同榜进士。由此可知,吴历与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农历六月十日将画交许之渐“质之”,次年的农历“小春”,许之渐又将画寄给与他同年登第进士以“清鉴”。此为吴历绘画处于成熟阶段的中年之作,故此画呈现出景色郁茂、布局深远、勾皴精密、清润绮丽的风格。
再读吴历的《静深秋晓图》(图2)。纸本设色,纵95.3厘米,横24厘米。以近、中、远三段铺设,有条不紊,布局合理,展现出金秋时节江南山水的秀丽景色。近景,苍秀的松柏,长满青草的山石,弯曲的古松,枝叶均“弯”在溪水之上;溪水是弯弯曲曲地自上而来;右岸深入溪水的巨石坪上,有一老者席地而坐,在观赏着深山之中的秋景,幽然安泰,注目凝视,表现出老者对山间秋景的眷恋之情。中景,在弯曲的溪流两岸,极为稀疏地散落着四木撑起的草亭、低矮的茅屋、显得庄严雄伟的佛寺以及高崇的宝塔。溪水之上,有木、石构结架起的硕大桥梁,连结着两岸。巨崖下的沙滩上,有人在持竿垂钓,茅屋内有人透过窗口往外观览景色。呈现出人类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和谐相宜的境界。远景,群峰耸立,主峰则是奇石垒叠,以浑厚、雄健无穷的生动形象,奠定其成为众山的中心地位。整个画面展现出无比深远、雅静与寥廓的自然形象,给人真山真水的立体感悟。
画的右上角,有画家的行书题跋“王叔明静深秋晓,往予京郊所见,寤寐不忘,乙亥春在上洋追忆其着色之法,携来练川,民誉见而嘘好之,今值其花甲,是图有松柏之茂,恰当以寿”。下署“壬午年秋 墨井道人”。钤“墨井”朱印。画的右下角,钤有“虚斋至精之品”鉴藏印。“至精之品”四字,代表着吴历之画作的珍贵艺术价值。
从题跋语中可知,此画乃因“王叔明”的“静深秋晓”图引发而来。“王叔明”,乃元代绘画“四大家”中的王蒙,“叔明”,是王氏的字。王蒙是位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家。明代大家董其昌曾评其画为“天下第一”,吴历见其画能“寤寐不忘”,说明吴历对王蒙的崇慕。是画作于“乙亥春”的“上洋”,“乙亥”,即康熙三十四年(1697年),时年吴历六十六岁。“上洋”,乃上海的别称;后将画“携来练川”。“练川”,乃寓为上海嘉定。因“民誉”见此画而“嘘好之”,又因时年为“民誉”之“花甲”(六十岁)年,再加上画中有“松柏之茂”,即将此画当作贺岁之礼品,赠送给了“民誉”这个人。题跋的落款是“壬午年秋”,“壬午”,则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是年吴历七十一岁。可知,此画由吴历六十六岁作于上海,于七十一岁时,又将画作为贺岁之礼,在嘉定赠于人。
纵观之,吴历此画中,既含有王蒙层面分明、气势充沛、焦墨破笔点擦的用笔,又有王蒙山水画的苍浑秀逸的格调,着色上也仿王蒙,但画中又有吴历的创新之韵。吴历五十岁至七十岁这个年龄段,由于致力于宗教活动,作画甚少,更说明此画藏世之珍稀。
再览吴历的《泉声松色图》(图3),纸本,纵64.6厘米,横38厘米。同样是分远、中、近铺设,层次分明。山峦层层叠嶂;溪水,曲行贯穿;树木,更加苍劲。整个画面,以凝练的笔法,展现出山水间、自然界的浑重拙朴、深醇沉郁的气韵。皴法繁密,明暗分明。较之前面两幅,笔力显得更加雄浑,墨色更加酣畅,色彩对比更加强烈。整个画面,上上下下,有众多房屋,而不见人影;有桥梁,却无人来渡;除水声外,不见人声,不闻鸟鸣,一切处在自然界的凝静之中;远山近壑之上,铺设着一层雪的白色,虽有苍劲的“松色”似有增色,但同时告知我们,此时节尚处在寒冷之中。
画面的右上角,有画家的行书五言诗,题为《泉声松色》。诗曰:碧嶂峙西东,泉飞认白虹。游人不可及,松翠暗蒙笼。痴翁笔下意,见不凡游戏。中直极造化,生动雪窗拟。
下署“此念汉昭道词宗笃好辄以赠之”。落款为“康熙甲申年正月 墨井道人并题”。钤“墨井”二字印。从画家的题诗与署款之中,可探测出:此画是吴历于初春的农历“正月”,在“雪窗”之下,“拟”绘“痴翁笔下意”,画出此“碧嶂”、“泉飞”、“松翠”等“生动”景象,并此“中直极造化”之作,赠给宗教界天主教的“笃好辄”。“康熙甲申年”,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可知此画乃吴历七十三岁的作品,可谓是其晚年传世的代表作之一。此画乃仿拟“元季四大家之冠”的黄公望笔意所成。因黄公望号大痴道人,故后人尊称“痴翁”。细细观览,可揣摩出此画中深蕴着黄公望“精湛凝练,疏秀清润中含苍茫浑厚的韵味”的笔法,以及主张师法自然,“借山川之形,通过笔墨以抒情”的境界,但“拟”中并不泥古,含有自己的创意。此画的画面,层层加皴,焦墨点擦,造化出阴阳分明、苍浑滋润的意韵,表现出吴历七十岁以后浑厚凝重的艺术特色,也汲取的西洋某些画法。
纵观上述三幅山水画作,足可揣摩出:正是吴历坚持师法大自然的理念,在实践中创作,总给人立体感、真实感的感悟;他的山水画总显得层次分明、境界幽邃,给人以沉郁情绪;吴历青中年山水画以秀润雅淡为特色,而老年之作,让人更感到苍劲雄健,功力醇厚;每幅画,均在右上角自题诗或自题语,阐发出作画的原由或画的创造历程,类似一把打开谜径的“钥匙”,帮助赏读者对这幅画的理解与认识,诗、书、画往往融合于一体,更增添了画作的神韵与感染力;每幅画,均交代其幅画是宗法何家古人的笔法,令人将其画与宗法的古人画作比较,看出他法古而不泥古,能融诸家之长,又有新的创意;并在一定程度上汲取西洋画法,终成就为颇具风格的一大名家。真是难得也!难怪清代书画评论家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这样评述吴历:“此老高怀绝俗,独来独往,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视诸家,另树一帜。”并将其列入董其昌、“四王”等著名书画家的“书画大家”一类,将其画作标为“神品”也!(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