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
画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艺术,尤其是人物画,而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大特点,对此,您的理解是怎样的?
安玉民(以下简称安):
线是中国画的根本造型手段,所谓“形以线而立,神因线而灵”嘛。可以这么说,线是中国画的命脉。中国画的用线形式是与中华民族的审美、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也和书法的影响以及毛笔的功能分不开。中国画的用线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的模拟,而是画家经过提炼、概括,依据物象又高于物象,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组合来构建、塑造形体的,是画家在用线条来思维、用线条来创造、用线条来表达画家的个性与心声。我觉得,以线为灵的作品,不依赖色彩,也不借助明暗,仅依靠线条的疏密粗细、刚柔疾徐来塑造形象,不仅表现了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衣纹质感,还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强化了对象的神韵气质。
记:
您用线创作最初是从为《读者》、《故事会》、《今古传奇》等杂志画插图开始的,那么,同样是用线来表现,画插图的线和国画创作的线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安:
画插图的用线与创作人物画的用线肯定是不一样的。画插图时,线条要简约概括,因为要考虑到印刷的效果,要能够表达出文章作者的思想,图文应该是相合的。一个好的插画家必定是根据文章来用线的,而不是以自己的风格来固定。国画创作本身就应该有创新、有创造,因此其线条的表现就不可能像插画中的用线。其是吸收了平时写生中的精华、将画家思想与客观物象高度融合的东西,代表了画家的个性与情感,具有一种探索性。去年,我的一幅入选“画说武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的《武当山》就是线描创作,在全国美展中,总会有那么几幅精彩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线描作品,观者从中常常能够发现一些新的表达。
记:
众所周知,笔墨当随时代,国画创作中的线也是一样的,那什么样的线条才是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
安:
传统的十八描,人们在其固定的模式下用之画了那么多年,下笔、起笔、落笔早已被程式套住了。现代人不是这样,起笔、落笔鲜有这样的意识,尤其是现在的80后、90后画的画,根本看不出起笔、落笔。过去,线主要是为形服务的,现在,在很多画家的笔下,线已经独立出来成为新的表达语言。但这样的线条往往也会给人以绘画功底不够、不扎实的印象。功底不扎实而有新意其实也很麻烦,因为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无法深入下去了。在许多画展中,也常有这样的作品出现,但没多久画坛中就再也看不见了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有传统的原因。但纯粹用传统来画现代人,也不行,那样画,你会感觉不协调。但传统走不稳,无论将来怎么画,都会很难有突破。但全学传统必也是死路一条。创新必须是在继承传统上的创新。就好比罗丹的雕塑之于古希腊的雕塑就是这样的创新与突破。一个中国画家笔下的线不应该只是对客观物象的刻板记录,而应该是主客观情境交融的记录。只有随着心迹而走的线条才是生动有生命力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线条。
记者 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