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黎姣
在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北京五四大街,有一座美术馆,画家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张大千等诸多名家“齐聚”在此,他们首次用作品完成跨时空的“相遇”。从新文化运动中的“美术革命”到2005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百年来的美术史被浓缩在有着50年历史的美术馆中,她就是坐落于五四大街一号的中国美术馆。
1963年,毛泽东主席为中国美术馆题写馆名,确立了她作为国家美术博物馆的地位与性质,从那时候开始,她与中国美术的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时值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众多“镇馆之宝”与“历史档案”与观众见面。
建馆伊始,中国美术馆就把藏品征集放在重要位置。1961年成立了“收购小组”,开展美术作品的征集和研究工作,第一批入藏的作品有石鲁、林风眠和傅抱石的中国画各6幅及一批当代版画。到1963年开馆之际,已有美术藏品5000余件。其中也包括捐赠作品,中国美术馆获得的第一批捐赠,是1961年岭南画派“三杰”之一陈树人的夫人居若文女士捐赠的116件陈树人作品。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如今,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已达11万件。
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666件,包括徐悲鸿的《战马》、蒋兆和的《流民图》、四川美院集体创作的《收租院》、罗中立的《父亲》等经典之作,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等各门类,许多作品都是首次展出。此外,还有齐白石的草虫册页、张大千的山水、吴作人、孙宗慰、李瑞年的早期油画等都是存世珍品。该展览,既沿时间轴线,又观照不同时期的美术发展特征,打破画种界限,突出中国美术在社会意涵和艺术语言两方面的变迁,并辅以部分历史文献,形成对于一百多年来中国美术的“美术馆叙事”。
中国美术馆依托馆藏精品,在以往学术研究和展览陈列的基础上,以美术的历史演进为轴线,将展览分为6个部分。以“传承与引进”开篇,包含了世纪之交的大师、岭南画派的变革、西画先驱、京派传承、齐白石的世界等内容,涵盖了世纪转型时期美术变革的丰富性。后又讲述了中国美术史的苦难与抗争、探求与拓进、主人与家园、反思与开放,终以“多样与繁荣”为结束。
从这些经典之作组成的时间线索中,观众可以游历整个中国美术的现代篇章。在20世纪前半叶民族灾难深重的烽火岁月里,许多作品表现出关注现实、关切民生的忧患意识,彰显了唤起民众、启蒙社会的人文精神,成为激励斗志、抗击侵略的战斗号角;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美术家在“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以充沛的热情表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塑造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形象,刻画人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呈现出单纯、朴素、明朗、雄强的时代气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家从重大历史主题到现实生活题材,从艺术形式探索到表现语言创新,都呈现出发展与繁荣的蓬勃生机。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美术馆叙事’的美术史是直观的和具体的美术史,有助于让广大观众在历史的长廊和美的巡礼中感受中国艺术家在‘现代美术之路’上的筚路蓝缕、薪火代传,领略美术画卷对于中国社会现代进程的反映与表现,在美术馆里进行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普及性观览,凸显了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提供‘公共阅读’的作用。”
范迪安强调:“百年来中西文化相互认知的逆差至今仍然严重,国际学术界特别是西方对百年中国美术的了解总体相当不足,存在认知盲点和偏见,因此,美术馆必须承担起以作品‘实体’为依据的有效言说。”
的确,几代美术家的探索耕耘在这里留下足迹和实证,中国美术馆用作品述说着一部可见可信的美术史,无疑,这部美术史将愈来愈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