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林/文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这块黄色的土地上孕育和成长起来的一颗文化之树,它有着自己的生长周期,自己的生长规律。几千年来,它吸收着这块黄土地上的特有营养繁衍生息着。但近百年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介入,中国传统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视觉文化的多元化也同样使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率性载体?-中国画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画的发展,应当首先强调正宗意识,因为作为一种民族性代表的独特画种,它所反映的生存空间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中国画历来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离开了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自身的修养来谈中国画,都是舍本求末的弯路。绘画发展至当代,由于生存空间的转变,我们的文化空间转变也在所难免。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当代的思维,是否可以如此理解,它由混沌的综合的原始艺术,一变为古典文明形态的艺术,再变为今天的综合的模糊的混沌的后现代文明艺术。
如此来看,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在基于文化空间的多元化和综合化而发展的,其视觉的多元化与文化的综合性给绘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笔墨当随时代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的话,那么,绘画的综合性发展则必然需要画家个人的综合素养来支撑。
无论是古典形态的中国画还是现代文明形态下的国画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均对艺术家的艺术修养特别重视。所谓的艺术修养是指艺术家主观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美、社会美等在其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一种水准(或称标准)、自然地反映在对待生活的各个方面。
反观当下,生存空间的巨大转变则对艺术家的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国画艺术的综合性发展而言,如果落实的实处,从绘画语言上来说,它应该是总合的,不分传统和现代的,不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可以治于一炉。从技法上,由单一的技法向多种技法总合运用发展;从文化内涵上,由清晰的文人化内涵向更深沉的生命意识、文化意识靠近。
那么,作为绘画的创作主体??艺术家而言,其画内功的加强自不待言,而画外功的综合性提高则是另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想创作出合于这个时代的的作品,即创作出与古典文明相比,负有更多的现代文化信息,既是一幅形式感和观念性极强的绘画,又是映射着自然之物的合于自然法则的存在作品来,就必须把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
首先必须加大力度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信息工业化的今天,一切正朝着总合迈进。艺术也无一例外地合于时代的潮流,朝着总合性发展。艺术家要成为杰出艺术家必须加强知识修养,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认知和合理知识结构。而具体到一幅作品中,画家不能再有狭隘的分类意识,也不应该拘泥于门户之间,真正的艺术是全人类的,地域、门类、民族意识都不是主要的问题。虽然要在作品中反映出总合的文化信息,但是还要做到,不论它融合进了多少绘画的既有文化,它又始终要保持是一幅中国特有的水墨绘画。
其次,关注生活,关注当下,注重生活体验。如果说历史文化修养是一个纵向的历史轴线的话,那么关注生活,注重生活体验则是一个横向的现实轴线,两者的交叉点应该就是艺术家所处的正确位置。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说到底,他是要告诉观众一种意识、一种生存体验、一种文化思考、一种生命状态。而所有这些视觉的传达内容的源泉就来自于画家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必须植根于他的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中,不过艺术从来不是生活的简单翻版,更不是生活的横向位移,它应是生命情感的象征性形式,一个艺术作品,留给你和使你回味的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是甜?是酸?是苦?是辣?我们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不可言传的心理感受其实就来自于艺术家的一种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思考,凝聚着画家情感的主体特征,这种情感的主体又确乎反映着人类的“共通感”。
再次是情感的表达。作为审美的艺术,它在内容上的重要特征,就是情感性,即以情动人。而注重生活无疑是感性表达的重要途径,当然注重感性表达,并不是放弃理性思考,而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一种协调与支撑性的平衡。
当然,艺术创作是一种充实于内而成像于外的美的创造活动,其充实于内的艺术修养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用综合性艺术修养的画外功与画内功相互作支撑,才能创作出合于这一时代的中国画作品,才能创作出既是一幅具有综合形式魅力的作品,在绘画门类的总合信息的负载和交揉中,却依然保证着绘画门类的独立性,又是一个别于其它绘画门类的纯正中国画作品??既有包容因素,又有独立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