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近日,王羲之摹本《大报帖》的出现,使得书法界再次掀起了“王羲之热”。然而,在业界亦有“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一说,这倒不是说,王铎的书法比王羲之好,主要是因为目前几乎看不到任何王羲之书法的原貌,存世的只是摹本,而王铎的作品近年来通过海外回来,越来越被藏家所关注。
十七世纪中国书法发展,王铎功不可没。他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翰林学士,同时也是一名书家。尽管曾有人将王铎和王安石作比较,有“为翰林学士则有余,为宰相则不足”之一说法,但事实上,要以这个基准去评论王铎,则会埋没了一名文人书家的倾世才华??他统领了一个时代的书风,甚至是对往后的风格进行颠覆式的变革。
一般临摹王羲之作品的人,为摹大家之风,总是兢兢业业下笔。然而王铎总是饱蘸浓墨下笔,可见其自信。王铎多临“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作品,巧妙地利用“涨墨”之法,即当墨溢出笔划之外后,以润笔或者掺水的墨对点画有意进行渗晕,或使线条之间互相合并,或使笔触与渗晕交叉以丰富层次,令一色变化多端,增加书作的艺术效果。同时代根本无人能如王般掌握这种技法,其墨色的渗透,有功于其透彻的色调,才生得出灵动虚无之境界。这从近日在东京中央拍卖露面的一幅《临王羲之月半念足下帖》中可见一斑。
王铎出生于1592年,其最为顶峰之时,在三四十岁时代,他在明代书坛上与董其昌齐名,在明末便有“南董北王”之称。但王铎降清之后,作品却展现出更为耐人寻味之处,有部份作品显示出极为工整的行笔之势,而另一部份则疏落零散,尽是凄凉之味。尽管降清后官位依旧显赫,但在“人品即书品”的年代,自然而然遭受排斥。甚至,在乾隆时期,查毁了王铎的书刊。从此,尽管历代书法家们都很喜爱王铎书法,但还是敬而远之。王铎的艺术与价值观出现了乖离,艺术的高超,历时三百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然而在今天书坛,情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王铎对“二王”书风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增加乱头粗服,点画狼藉的狂怪用笔,而是大胆的注入了自己的狂放的豪气,使章法极尽歪斜,纵横之能放,造成字势的倾倒紧迫,气势奔放,势不可当。他把纵列种的横笔突出与大小粗细的提按纵放想结合,造成恣肆任性,摆动强烈的鲜明对比。墨色的浓淡、干湿与结构的疏密、聚散相互为呼应,含蓄多变,风神洒脱。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这无疑是对于王铎书法地位最好的评价,相信随着他的精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人们对于其研究也会更深入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