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韩朝
《艺树》这一期要作“青年艺术家”专题,青年艺术,自是一个热门话题,要说的问题挺多,这次我想说的,看似关系不大,其实与之很是有关。这个话题,就是出名。从事艺术,有了名,几乎就有了一切,所以青年艺术家都削尖了脑袋挤进“著名”的行列。
国画家与油画家两个画种不同,画家群体也不同。一般情况是,油画家出名会早些,国画家出名早当然好,但会出问题。齐白石衰年变法成就一代大师,是在60岁以后;黄宾虹说自己的画50 年以后才能被认知,其中深意,自是这位20 世纪最伟大山水画家能看透的,他生前不能说没有名,但不是太大。齐、黄大概属于大器晚成的典范了。李可染40岁时的画,还没有个人面目。油画就不同,说个最有名的,毕加索,十三岁时画得就非常棒,成名很早,旺盛的创造力一直保持到死,世界少有。中国的油画家很多在三十几岁就有了名,国画家中不是没有,却很少,天津有个陈少梅,青年俊彦,画得好,出名早,可惜英年早逝,未臻化境。
青年人想出名无可厚非。现在的社会,商业与市场的推波助澜加速实现着艺术家的成名梦。资本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展览、出版、拍卖、画廊、艺博会和各种推广青年艺术家的新模式应有尽有,青年画家的出名机会是多了,但同时,画家队伍庞大,鱼龙混杂,出版界、批评界、收藏界开始变的混乱,信息量大,目不暇接,人心浮躁,学风日下。现在有些画家,
四十几岁就著名了,和齐、黄的时代不同,和李可染的时代也不同,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不同。毫无疑问,今天的青年艺术,定是明天艺术市场的中坚。不少投资者正在或将要打“青年艺术”这张牌。这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想起了一个人,就是英年早逝的周思聪。假设改革开放早几年,艺术市场繁荣一点,周思聪画卖得好,有个大房子住,不是在斗室里憋屈着画,心情舒畅,一定能再多活些年,一定会有更棒的作品。当然这是假设,未必尽然,因为有的人在困境中更能激发创作潜能。记得有句话,贫困出诗人。太舒适了反倒画不出画的事例也很多,所以房子大小和成绩大小不成正比。市场,一方面加速了青年艺术家的出名速度,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因为市场自有它逐利的诉求和自身的筛选机制,非营利性公益艺术机构的艺术策划整体缺位,都在影响着画家的取向和道路,有些深层问题也随之产生。圈里人知道,学术价值的高低,并不一定和市场有所关联,被爆炒的艺术未必有相应的学术价值。
市场是把双刃剑。面对市场,很少有艺术家能抗拒诱惑,其结果,推动创作的有,使作品趋同、重复、僵化的更是大量存在;利用商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不断探索、寻求突破的有,被商业透支,很快江郎才尽的也有。正所谓机会与挑战同在。“入市”有利有弊,因为目前的市场还没成熟,还缺乏足够的学术意识。中国的美盲比文盲多,吴冠中先生说的一点没错,很多人,即使是文化人、大学教授,一看画就傻眼了,常常把“逼真”和“像”挂在嘴边。市场上的美盲也比文盲多,这样的生态环境,容易误导青年人,造成价值扭曲,创作跟风市场,所以以市场为导向会出问题。市场不是不好,市场能提供某种动力,没有市场,有些画家可能维持基本生活开销都困难。青年艺术,是个足够光鲜闪亮的噱头,也是一块试金石,正在考验着青年艺术家的智慧和定力。出名早,受到的关注和追逐多,忙于应酬、人浮于事,没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和心思去做艺术,反倒误了更大前程;适当边缘、适当孤寂,未必是坏事,出大名,需要市场,更需要足够的学术支撑。
商业发达,不少青年艺术家已经成功上位,日子确实过得舒服多了。可是话说回来,对艺术家而言,最宝贵的是创作力。写小说的别超过60岁,画画的稍晚些,我说的是中国画,通常讲画中国画的大家多是大器晚成,因为中国画需要更深的积淀。但信息社会与过去不一样,不一定非得等到那个年龄或局限在哪个阶段。现在很多青年艺术家画得非常好。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这话是实话,出名早,好处多,至少眼见的好处多。凡?高生前其实一幅画都没有卖出(他弟弟提奥买的不算),他哪知道死后殊荣加身,身价数亿都不止呢,所以很多人敬重他,很多人笑他。敬重他,却不学他,学他的,比较悲壮,吴冠中算一个。我听有人说吴冠中年轻时在琉璃厂卖画,是搭着李可染还是谁的一起卖,不知道这是传闻还是真的,我还斗胆问过刘巨德老师,刘老师说不知道。是真是假,没有必要去考究,当时吴先生画卖得不太好,与他后来的价位没法比。其实对于吴先生来说,又有多大意义呢!住三居室单元房,不是一样能画出好作品吗?想当年,赵无极回国探望老同学,那时吴先生住平房,找厕所还要到公厕,境遇之差,难以想象!吴先生长寿且创造力旺盛,与他的坚韧意志和忘我精神有关,我认为他该是青年艺术家学习的榜样。吴先生那代人有不少真正为艺术献身的人,我们这代人恐怕就少之又少了。这是现实,我们没有必要去批评或纠正。不过有了问题,需要提醒,现在有的青年画家看什么走市场好,
就画什么,因为那条路子,是前辈或别人走出来的,不是自己走出来,所以他的画里,就少一分原创性。原创很重要,因为哪怕是一点点原创,都是自己的,都能为后来者提供某种新的可能和新的方向,没有原创性,价值就不该太高。其实,青年人有破坏力,也有建构力,不趁年轻、敏锐、勇敢,确立起有分量、有厚度的自我风貌,怕终是老大徒伤悲了。青年艺术,应该是全新的,新艺术,有时不一定被认同。青年艺术家不要担心不被接受。如果你的作品确实有学术高度,接受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西方现代派画家马蒂斯的流派被称为野兽派,就是因为那些作品令当时批评家失语,可是时间证明了马蒂斯是一流的艺术大师。学习并创造,应该是青年艺术家的核心词汇,如何使自己的创造力一直保持旺盛状态,应该是青年艺术家最应该关心的。
凤凰卫视[微博]的《一虎一席谈》很好看,我尤其想听嘉宾们最后的总结陈述,核心点都在那儿。我也试着作个短暂的结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需要精神导引,也需要物质支持,市场帮助你还是相反,因人而异,有人在市场中能做到学术与市场的双丰收,有人可能会倒下。趁早出名或大器晚成,就看个人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