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保
去年11月17日,我去妙果寺古玩市场走走,后来到杨瑞明先生开的余闲斋去坐坐。几位客人坐着闲聊,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温州书画家的生活很是艰难,因为书画不值钱,并且没有什么市场,很难卖得出去。杨瑞明先生随即站起来,去他的收藏柜里翻出一张字条给大家看。我拿过来一看,上面的字是:
“代写画帘叁拾?对,计工资人民币玖元陆角正,如数照收。”下面落款是:“温州市画帘合作社曾耕西,六二年六月十九日。”
想不到温州解放前就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曾耕西(1893-1990)写的画帘对联也只有三角钱一对。大家感叹不已。
竹丝画帘是工艺美术品,是在篾丝编织的竹丝帘上描绘古代仕女、神话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等,这些作品纤巧精致,美观清雅,颇具艺术品位,也有欣赏价值。它是传统工艺品,也是当时不多的出口创汇的产品之一。据说当时出口到外国,售价也算是不低的。
但那时社会上从业困难,书画人才更是觅职无门,书画作品也是无处推销,街道就有人出面组织了一个画帘合作社。画帘社开始办在市区信河街白塔巷,后来搬到石板巷。几年中也有所发展,职工也有两百多人。当然,大多是制作竹帘的工人。他们买来水竹,抽成竹丝,织成画帘,喷成白色,再请书画家在上面写字作画。画帘社招收了一些书画家,可称之是社内的书画师,如画山水的李恒,他是个聋子,故其号为大聋居士。还有李伯中,他山水画得好,字也好,许多画帘作品都请他题字。还有王毅、赖少凌、郑瑞圻、李素玉、马如兰等书画家。赖少凌的老虎画得特别形象,可谓虎虎生威,跃然纸上。另外,画帘社还联络了许多书画家,他们就成了画帘社的外加工。如蔡笑秋、谢印心等。
这样,这些书画家也总算各尽其才,可以鬻书画勉强自食其力。工钱是按件计酬的。当时外加工的书画家还有长于花鸟画的胡肇秀、施公敏等,都是温州有名望的书画家。胡肇秀先生是瑞安人,他的妻子儿女都在瑞安,而他一个人租住在温州大公旧货店楼上,因为一家大小的经济来源,全依赖他的能卖几角钱的画上,所以他无法回瑞安虞池边过悠然日子,他必须蹲在温州过清苦生活。
他们的外加工方式是这样的:到画帘社领来空白的画帘,过十天半月,把二三十张画好写好的画帘送回社里结算工钱。曾耕西先生写的这个字条,就是当时结算工钱留下来的。曾耕西先生24岁就为中华书局[微博]书写招牌,他的书法浑厚大方,是高水平的。当时他为了多赚一点钱,还在沧河巷摆摊,为人代笔。现在著名的温州书画家陈振涛当时还是小青年,他回忆说:“我把一捆空白画帘送到曾耕西先生家里,曾先生就会说‘隐静些,隐静些,组长住在隔壁’,他怕居民组长知道他给画帘社写字赚一点钱,会惹来麻烦。”
有位画家,名叫方仁山,现在好像都没有人提起他了。他长于用焦墨作画,人物、山水都画得很好,他崇拜七道士(曾衍东),笔墨狂放,很有个性,但生活孤苦。他为糊口,曾在松台山脚摆一个拔签算命的摊子,赚几分钱,聊以度日。有一位老先生说,方仁山曾把斗方的画作,拿到他家附近的一个酒味店儿,坐在门口,想换几角钱,但等待半天,也无人问,更无人买。他性格刚直,不愿求人,可怜,他后来是饿死的。
从温州的状况,我联想到如今已经被人称为国画大师的四川画家陈子庄,他当时的画也是贱价卖的。有人回忆说:“他的画也通过成都市文物商店对外销售,斗方的收购价是一张三毛钱;而他私下出售的扇子画,每张售价为一毛钱。即便如此,也不能做到一手交画、一手交钱。他还要在挑剔的目光下等待,等待外行的盘诘。而他,却在等米下锅……”
这些著名的书画家,在当时真可谓是穷困潦倒,在艰难中求生存啊。假如在现在,胡肇秀的花鸟、赖少凌的老虎,价值就不菲了,少则五六千,多则好几万了。
本文图片由杨瑞明提供。
曾耕西的画帘对联收款字条
温州市画帘合作社竹丝画帘
沈洪保
去年11月17日,我去妙果寺古玩市场走走,后来到杨瑞明先生开的余闲斋去坐坐。几位客人坐着闲聊,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温州书画家的生活很是艰难,因为书画不值钱,并且没有什么市场,很难卖得出去。杨瑞明先生随即站起来,去他的收藏柜里翻出一张字条给大家看。我拿过来一看,上面的字是:
“代写画帘叁拾?对,计工资人民币玖元陆角正,如数照收。”下面落款是:“温州市画帘合作社曾耕西,六二年六月十九日。”
想不到温州解放前就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曾耕西(1893-1990)写的画帘对联也只有三角钱一对。大家感叹不已。
竹丝画帘是工艺美术品,是在篾丝编织的竹丝帘上描绘古代仕女、神话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等,这些作品纤巧精致,美观清雅,颇具艺术品位,也有欣赏价值。它是传统工艺品,也是当时不多的出口创汇的产品之一。据说当时出口到外国,售价也算是不低的。
但那时社会上从业困难,书画人才更是觅职无门,书画作品也是无处推销,街道就有人出面组织了一个画帘合作社。画帘社开始办在市区信河街白塔巷,后来搬到石板巷。几年中也有所发展,职工也有两百多人。当然,大多是制作竹帘的工人。他们买来水竹,抽成竹丝,织成画帘,喷成白色,再请书画家在上面写字作画。画帘社招收了一些书画家,可称之是社内的书画师,如画山水的李恒,他是个聋子,故其号为大聋居士。还有李伯中,他山水画得好,字也好,许多画帘作品都请他题字。还有王毅、赖少凌、郑瑞圻、李素玉、马如兰等书画家。赖少凌的老虎画得特别形象,可谓虎虎生威,跃然纸上。另外,画帘社还联络了许多书画家,他们就成了画帘社的外加工。如蔡笑秋、谢印心等。
这样,这些书画家也总算各尽其才,可以鬻书画勉强自食其力。工钱是按件计酬的。当时外加工的书画家还有长于花鸟画的胡肇秀、施公敏等,都是温州有名望的书画家。胡肇秀先生是瑞安人,他的妻子儿女都在瑞安,而他一个人租住在温州大公旧货店楼上,因为一家大小的经济来源,全依赖他的能卖几角钱的画上,所以他无法回瑞安虞池边过悠然日子,他必须蹲在温州过清苦生活。
他们的外加工方式是这样的:到画帘社领来空白的画帘,过十天半月,把二三十张画好写好的画帘送回社里结算工钱。曾耕西先生写的这个字条,就是当时结算工钱留下来的。曾耕西先生24岁就为中华书局书写招牌,他的书法浑厚大方,是高水平的。当时他为了多赚一点钱,还在沧河巷摆摊,为人代笔。现在著名的温州书画家陈振涛当时还是小青年,他回忆说:“我把一捆空白画帘送到曾耕西先生家里,曾先生就会说‘隐静些,隐静些,组长住在隔壁’,他怕居民组长知道他给画帘社写字赚一点钱,会惹来麻烦。”
有位画家,名叫方仁山,现在好像都没有人提起他了。他长于用焦墨作画,人物、山水都画得很好,他崇拜七道士(曾衍东),笔墨狂放,很有个性,但生活孤苦。他为糊口,曾在松台山脚摆一个拔签算命的摊子,赚几分钱,聊以度日。有一位老先生说,方仁山曾把斗方的画作,拿到他家附近的一个酒味店儿,坐在门口,想换几角钱,但等待半天,也无人问,更无人买。他性格刚直,不愿求人,可怜,他后来是饿死的。
从温州的状况,我联想到如今已经被人称为国画大师的四川画家陈子庄,他当时的画也是贱价卖的。有人回忆说:“他的画也通过成都市文物商店对外销售,斗方的收购价是一张三毛钱;而他私下出售的扇子画,每张售价为一毛钱。即便如此,也不能做到一手交画、一手交钱。他还要在挑剔的目光下等待,等待外行的盘诘。而他,却在等米下锅……”
这些著名的书画家,在当时真可谓是穷困潦倒,在艰难中求生存啊。假如在现在,胡肇秀的花鸟、赖少凌的老虎,价值就不菲了,少则五六千,多则好几万了。
本文图片由杨瑞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