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洋
豪爽、随和,两种看似不搭界的性格,却在书法家王学岭身上兼容了。12月13日,中国书协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学岭在平顶山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说,回到故土心生激动,近年来河南书法在全国的风生水起令人振奋。
观书法 看河南
尽管一直在北京工作、生活,身为河南人的王学岭非常关心故乡书法界的发展。他说,一直以来,河南书法在全国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近年来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书法界的风向标。
他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传承是河南书法家的先天优势,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河南书法持续攀升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河南不间断地举办各种全国性的大型比赛、展览、研讨会,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灵活多样的艺术事业运作机制,不仅提高了书法爱好者的积极性,也为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保证。“有此高瞻远瞩的眼光,书法界怎能不观书法,看河南?”他说。
文为魂 技为筋
对楷书、行书、草书造诣颇深的王学岭不仅以潇洒飘逸的书法征服了大量“粉丝”,还以独特的书法教学赢得了很多拥趸。
王学岭认为,文化是书法的灵魂。一名书法家要想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加社会阅历,只有二者融会贯通,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而技法则是书法的筋骨,只有精研多种碑帖,在不断的淬火重生中蜕化,才能百炼成钢,形成独有的艺术格调。
王学岭说,要想成为书法名家,一定要抛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而且,成绩只是对艰辛付出的一种肯定,与享受书法艺术的过程相比不值一提。
用书法 写故乡
王学岭目前正在创作300多件以“赋、诗、词、联”等形式来表现周口历史的书法作品。谈起创作这组作品的缘由,祖籍周口商水的王学岭说,周口博物馆刚建成时曾邀请他为博物馆写一批作品,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通读周口各地各县的地方志,将周口的过去和现在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王学岭用“赋”书写了周口九县一区自盘古开天以来的历史故事,用“诗”描绘了周口的七台八景,用“词”展现了周口文化产业的发展,用“联”概括了周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王学岭说,这些作品计划于明年在国家博物馆[微博]展出,随后全部捐赠给周口博物馆。(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