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中国书画

> 国画复兴潮波及河南新乡

国画复兴潮波及河南新乡

http://feicui168.com 2012-11-13 23:35:43

  1930年,李霞生被蓬勃而兴的国画热吸引到北平,此后,尽管他命运坎坷,长期生活艰难,却从未放下手中的画笔。翻拍资料图片

  引子

  “李霞生与齐白石‘合作’了不少画。上齐白石的课,他故意弄出点差错,齐白石看了忍不住:‘咦!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他连忙铺纸递笔,齐白石就动手示范,在他的画纸上画了起来。

  “有一次画得极出色,齐白石忍不住想带走,李霞生伸手拦住:‘老师,这是我的画。’跟着齐白石学了两三年,他存了不少这样的画。

  “后来穷困潦倒,回新乡县小块村老家种地,他的文盲媳妇不知道这些画的珍贵,掺着碎布,一层层糊在门板上,做成袼褙纳鞋底了……”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中原工学院图书馆馆长张怀涛讲了上面那个故事。那些齐白石作品的得来和失去,让人啼笑皆非,过耳不忘。

  怀涛兄曾与这位李霞生有过数面之缘。1982年,他刚从武汉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去新乡县文化馆探望女友,见文化馆有一位老农,“大裆裤,对襟袄,干瘦,晒得黑黝黝的”,人们却对他十分尊敬,文化馆领导也待之如上宾。后来他知道这就是李霞生,被请到文化馆办培训班的。

  张馆长的故事,唤起了在座几位朋友的记忆。宏承号品牌管理机构的郭力、中原工学院的吴志恩都知道这位李霞生,志恩的专业就是国画,识见广博;郭力则出身新乡望族,他祖父郭文煊与李霞生是莫逆之交,他自己也曾为李霞生拍摄过专题片。经几位朋友引荐,我又前往新乡,采访到了李霞生的故旧冯广滨、潘长顺、郭刚庆等人,与李霞生曾经的朋友圈有了交集,这位画家和他周围的“文化生态群落”,十分耐人寻味。这段采访经历,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丰富多彩的国画世界,回望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师辈出、风光无限的国画黄金时代。

  突遭变故 新乡青年出奔北平

  李霞生原名李近臣,1909年生于新乡县大块镇小块村一个小康之家。他幼年在家乡读了几年私塾,13岁入读新乡县高等小学堂,当时新乡县没有中学,高等小学也仅此一家,该县后来外出读书的人,大多曾就读于这所小学,在此形成的同学圈子,对彼此有着深远的影响。

  1924年,李霞生高小毕业,他与堂兄李九臣一起前往汲县考学。清末民初,汲县教育家李敏修创办了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使该县成为豫北教育重镇。弟兄俩都没能考取心仪的学校,李九臣上了私立淇泉中学,李霞生则返回家乡,一年后新乡师范讲习所招生,他考入该校上学。

  1926年秋季,李九臣返回新乡县,在外面的两年,这位年轻人有巨大的变化,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背景下,他兼有国民党员、共产党员两个身份。回到家乡后,他领头成立国民党新乡县党部,又在师范讲习所中开展工作,吸纳张丕振、傅德明等人为共青团员。而李霞生则被他发展为国民党员,进入新乡县国民党党部工作。

  北伐战争胜利后,国共分裂,李九臣等人转入地下工作。这时新乡县师范讲习所第一届学生已毕业,乡村小学多了起来,李九臣等人分散到各学校任教,他们定期开会,传递信息,到附近村镇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互相呼应,一时颇有声势。

  1928年秋,中共地下党汲县交通员被捕后叛变,汲县党团组织惨遭破坏,不少人被捕入狱。李九臣等人在新乡难以立足,只好抛下工作、家庭,集体前往北平避难。为躲避追捕,李九臣改名李毅之,考入北大读书,并成为职业革命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返回新乡组织抗日武装,后来成为新乡市第一任市长、湖南农林厅书记、湖南农学院首任院长,曾入选河南省“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而这次意外变故,却改变了张丕振的命运,他被北平蓬勃的国画热吸引,于1929年考入北平京华美专国画系求学,成为齐白石等大师的得意弟子。

  京华美专荟萃名师

  京华美专的校址在中南海西畔,学校不大,名头也只是“美术专科学校”,但却大家云集,耀人眼目。因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国画都是大师辈出、巨星荟萃的。

  当年张大千被徐悲鸿推为“五百年来第一人”时,曾表示愧不敢当:“我山水画不过溥心畲、吴湖帆、郑午昌、黄君璧;花卉翎毛我画不过于非?、汪慎生、谢稚柳;人物仕女,我画不过徐燕荪。还有李可染画《达摩渡江图》,就比我画得好;兰竹荷花我画不过王个?、郑曼青和唐云;至于画马,则首推徐悲鸿。而且在上还有老一辈的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他们都远比我高,我怎当得起‘五百年来第一人’之称?”

  张大千提到的齐白石,和画花卉翎毛的于非阍、画人物的徐燕荪,当时都在京华美专执教。此外,该校教师李鹤畴、赵梦珠、吴镜汀、邱石冥、王君异、李苦禅等也都各有绝技在身,名震画坛数十年。

  美术史家林木先生,将国画当时的盛况归因于国学复兴热潮。

  自鸦片战争之后,崇尚西方、否定传统的倾向在中国持续了100多年,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产生了一个中国文化人普遍回归民族传统的现象。由此催生了国画的一个黄金时代。

  1918年底,梁启超率领张君劢、丁文江等人组成的半官方“巴黎和会观察团”赴欧洲,拜访欧洲有影响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等,希望直接向这些欧洲文化精英请教。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一次大战后的欧洲正在反思之中,他们认为那次世界大战宣告了欧洲文明的破产,他们希望从中国的遗产中获得一种智慧,来纠正自己文明中的缺失。

  回国后,深受震动的梁启超等人撰文向国人介绍那些欧洲学者的观点,在国内产生巨大的震撼。

  1920年~1921年,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前来中国巡回演讲,也大力贬低西方文化、盛赞中国文明:“余之赴华,原为教授,然居华愈久,余之教授华人之意念愈灭,而觉余所当学自彼辈者愈多……凡珍视智与美,或仅愿享和平之生活者,咸乐居中国,以此三者为中国所重视,而较诸在彼扰攘错乱之西方为易得也。”

  如此,回归民族文化之风逐渐兴起。如创造社作家郑伯奇在1924年所说:“新思想与白话文发生不一两年,国学运动就隐隐地抬起头来了。到现在,国学运动的声浪一天高似一天。”“连主张‘全盘西化’的胡适,都在用实验主义整理国故”,而梁启超等学者,更是“舍弃了其他的事业而钻到旧纸堆里”,于是,“所谓整理国故运动就这样兴起来”。

  在这种回望传统的思潮中,曾被搞得灰头土脸的“国粹画”、“国画”,又逐渐地抬头。倡导传统的声音开始响亮起来,代表人物为陈师曾、刘海粟等。

  陈师曾即陈衡恪,清末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之兄。陈师曾原本也“主张学习西方科学之美术以变革中国落后的美术传统”,但在二十年代兴起的思潮中,他最先对中国传统美术做出了高度的肯定,举起了回归传统的旗帜。

  1921年,陈师曾先后发表《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等文章,推重“首重精神,不贵形似”的文人画,并以当时西方正在兴起的“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为例,得出了当时惊世骇俗的结论:“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

  陈师曾出身名门,学识深厚,为人坦荡,是北平画坛领袖,他的言论,对国画的复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2年,以“挽救国粹之沉沦”为宗旨的“上海书画会”成立,随后,“西泠绘画社”、“古美术保存会”、“寒之友画会”等先后成立,国画创作遂进入一个黄金时期。

  在京华美专的诸多教师中,名气最大的无疑是齐白石。齐白石在陈师曾劝说下,年近六旬时“衰年变法”,艺术水准大为提升。张丕振进入京华美专后,深得齐白石喜爱,画技突飞猛进,一年后,他回乡省亲,在昔日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画作,顿时羡煞了一个人??昔日与他不相上下的李霞生。

  李霞生被堂兄李九臣安排在新乡县国民党党部,国民党清党时,他因共产党嫌疑被开除党籍,仓皇逃到大召营小学当老师,一度与张丕振等人失去了联系。他在私塾、小学、师范讲习所都与张丕振同学,两人都爱绘画,一向谁也不服谁。如今看到张丕振在京华美专的作品,大为羡慕,张丕振又跟他讲起学校那些高人,更让他耳热心动,遂辞去工作,与张丕振同赴北平。经过考试,他如愿成为京华美专国画系的插班生,与张丕振同班,从此得以师从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一批国画大家。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