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涛
京城连续数日降温并没有阻挡住人们入场参观艺术佳作的热情。昨天上午,2012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在农业展览馆开幕。展馆前,不仅千余册导览图半小时不到就被抢购一空,50元一张入场券的售票处前竟也排起购票长队。
本次展会是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共汇聚数十家中外艺术机构和百余位中外艺术家的千余幅艺术精品。不仅参展数量较上届有所增加,艺术门类也更为丰富,除油画、国画、书法、雕塑等保留项目外,艺术陶瓷、装置艺术也崭露头角。展览分为名家云集的传统与经典展区、新锐艺术家领衔的当代艺术展区和多个特色主题展。尤为值得一提的是,5场围绕展览展开的主题讲座,“激活”了原本静态的展品,也拉近了展品与参观者的距离。为期3天的本次展览,将于明天下午6时结束。
“民族记忆”成关键词
“文物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物’,它们是我们祖先文化文明的载体,都有着自己的‘魂’。每一件文物都印刻着民族的记忆。”这是由身居美国的资深收藏家李剑带来的名为《民族的记忆》主题展的一句序言。他将自己数十年在海外收集的珍贵中国瓷器带回国内,首次在国内展会上集中展出。展品里既有宋早期的双耳尊,也有元青花……一件名为《三百年前欧洲人的梦》的孔雀蓝釉瓷器,侧卧的洋人后脑勺分明还留着一条长辫子,形象地显示出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展出结束后,这些作品将会永久留在国内,我希望让更多中国人了解、熟知自己的历史。”面对不少前来询价的藏家,李剑常常笑而不语,他希望自己的展品能发挥更大作用。
无独有偶,展厅内一处由多位新西兰收藏家历经十数载收集的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手工编织和刺绣,也让参观者再次得以回望民族历史。大约制作于1860年的三都水族马尾绣儿童背带,上半部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和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下半部为背带尾,由寓意吉祥的马尾绣图案组成。据收藏者韩超介绍,仅仅编织连接上下部分的“歹结”就要花上一年左右的工夫。“我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中国有太多这样的物件。”新西兰人瑞德福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白瑞”,他能熟稔地道出苗族、侗族和彝族花饰的区别。
展场画家初尝行情转暖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话放在河北衡水青年画家张柏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仅仅半天工夫,就有3位藏家有意购买他的作品,还有两家画廊主动联系办展事宜。“要说艺术氛围和艺术市场,北京显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行情已开始走好。”80后的他和自己的好友付浩这回共同租用了一个展台,展出两个人的12件作品。付浩的作品相对好理解,以山水写实为主,而张柏画作的概念味道较浓。他将自己化身一个神态各异的“稻草人”,或关切后工业时代的人居环境,或探究当下年轻人生活的多样性。他告诉记者,希望“稻草人”今后能成为自己艺术的标签。
与张柏体验到作品受追捧的境遇相似,来自世界知名的哈格曼画廊的工作人员同样感受到中国市场的热度。在一幅描绘18世纪德国乡下小镇风情的作品前,魏德曼正在就中西油画技法差异与七八位中国人展开讨论。参观者所提问题之专业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以至于她不时需要求助于身边一位男同事。“西方对中国油画发展的认识还处于‘不及格’状态,而中国人的热情和专业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魏德曼介绍说,这些年他们增加了参加中国展会的安排,几乎是“逢展必到”,“不过这一次,我依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受关注。”据了解,包括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索卡艺术空间、太和艺术空间、璃墟艺术中心等一大批国际知名画廊和艺术机构都首次现身本届展会。
名家名作依然是“明星”
本届展会设立的传统与经典展区依然名家云集,除保留去年部分名家如吴作人、萧淑芳、田世光、黄永玉等人作品外,又增加了田黎明、唐勇力、杜大恺等市场“潜力股”的作品。
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吴作人作品,牢牢抓住了中老年参观者的心;唐勇力的巨幅创作《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成为昨天展场里绝对的主角。不少参观者甚至径直前往,只为辨别画面中出现的63位参与开国大典的历史性人物。话剧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以画家的身份携8件作品也来到展场,才走下《甲子园》舞台的他再一次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甚至一度引发通道阻塞。“我一生就干了画画和演戏两件事,它们都是拿给公众看,展示美好的。因此,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多出现在展览现场,而不是被收藏悬挂起来。”
上午11时,位于展厅后区的首场主题讲座正式开讲,二三百位参观者坐在下面聆听。名为《当代水墨是未来投资的一个主要方向》的讲座更像是一个座谈会,台上主讲人在播放了一段有关市场行情的视频和简单开场后,很快“陷入”由一个个实战问题构成的漩涡里。“如何平衡赏鉴与市场交易”成为台上台下激辩的焦点。“互动性强了,感觉展品和参观的人都被‘激活’了。”参观者黄民钊说。
据主办方介绍,展会期间共安排了5场主题讲座,邀请艺术名家、资深艺术机构入场“导引”。内容包括《中国陶瓷艺术暨紫砂壶鉴赏与收藏》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等既有预判性又不失实用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