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古?求新?传统笔墨与创新精神,是百余年来中国画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画家在创作实践中最易顾此失彼的问题,更是当下中国画创作中,所有画家面临的两难选择。
与这两难选择相对应的,是两种极端方向的发展。日前,在西美美术馆展出的罗莹、石朴画展,正是这两种方向的真实写照。而以两人画作中所呈现出的方向特点为例,西安美术界展开了一场激烈辩论。
两个标本画家一个极古一个极新
“极古极新”??石朴艺术展和“线说”??罗莹当代工笔画展分别在西美美术馆二、三楼展厅展出,这是策展人、西美国画系主任姜怡翔和西美教师佟玉洁在当下探寻中国画发展道路的众多画家中遴选出来的具有标本价值的两位画家作品,分别代表了当下“崇古”和“求新”的两个方向。
据姜怡翔介绍,罗莹是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属于中国画学院派的代表,而石朴代表着几十年来一直默默作画的民间画家的生存状态,从这个角度讲,他们也代表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石朴是在传统当中继续往纵深发展,他在找寻他的文化根,而罗莹则是探讨如何走出传统融入当代的问题。”佟玉洁说,中国画发展涉及的问题很多,将其放置在微观的一个点上,比如“线”,单从技法上讲,即使是一根线条,也要传达出特定的思想和内涵,把人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而他们是这一技巧两个方向发展的代表,放在一起比较有针对性。而从绘画和欣赏两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让更多画家和艺术爱好者从中得到启迪。
专家激辩观点碰撞
观点一:创新中传统元素的扬弃
正方:要保留传统因素的识别性
■佟玉洁: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你的身份是什么?有些传统的元素是不能放弃的。
■罗莹:我的意义在“中国画”,我的绘画形象和我对“线”的研究如果离开了中国绘画的轨道,就是没有意义的。
反方:不应拘泥于内容本身
■刘丹(画家):现代绘画“线”是创造,你如何去变,都是自己的事,宽一点、窄一点,但是传统绘画的线条是有韧劲,因为它是一个民族的东西,是一个历史的东西,这个不能变。
■王保安(西美国画系副书记、画家):不需要刻意追求内容的传统性,如果能用油画完成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用中国画再去说服?完全没有必要。
观点二:技法和观念谁更重要?
正方:从整体上突破“观念”的束缚
■姜怡翔:当下的人学画画,容易走入这样的误区:学古代,越画越古,越画越陈腐,认为这才是传统。实际上,所谓发展,其中一点就是可以用传统的形式表达当代的精神世界。
■郭志刚(西美教师):是不是中国画,主要看的是“观念”。所以说,既想守着国画的底线,又要去破坏这个底线,矛盾的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什么都没有。
反方:技法是第一位的
■刘丹(画家):任何东西“技能”首先是第一位的,有了技能才能说思想。如果你画不像,你再说我非得要表现,这个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到科技,我觉得有很多人配一些高配照相机,进行高科技的手段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准。那么,所有科技能做的东西,人能达到的科技也能达到,科技高仿就是好,为什么要买原作?
观点三:中国画是否应该具备当代性
正方:中国画应承载时代责任
■杨超(西安美术馆馆长):在当今社会这个条件下,之前中国画做承载的文化背景不存在了,审美形态发生变化,我们还是用传统的审美标准来要求今天的中国画,当然不对。中国传统绘画画家表达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情感,而现在进入了城市化时代中,中国画应该承载更多的社会性,增强艺术的公共性。
反方:中国画传统情怀不能丢
■佟玉洁:“古意”是中国画的价值所在,在物欲膨胀的今天,中国画家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古意是很难得的,也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美学中“隐”的概念。
■姜怡翔:靠传统的语境来表达对艺术的理解,以“悟”为主,然后以传统形式和语言表达当前的意境,而且这个意境不仅有一种古意,而且也有一种敬意,这是一种传统文人所崇尚的精神境界。比如石朴的画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本报记者 敬江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