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早年成名,潜心作画,沉寂近三十载,古稀之年的苏州画家刘振夏带着一批力作重回人们的视野。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画学会、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主办,苏州市文联承办的“寂寞修正果??刘振夏水墨人物画展”将于2012年8月21日至2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刘振夏历年创作的绘画精品约180幅。这是画家“30年磨一剑、寂寞修正果”的艺术成就的一次综合呈现,也是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域值得期待的一次大展。
8月16日,中国画学会在京召开刘振夏水墨人物画展新闻发布会。据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介绍,此次展览分“西北风情”、“远去渔歌”、“难忘印度”、“古风传奇”和“朝夕采撷”五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刘振夏水墨艺术的探索成果和独特造诣,绝大多数作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长6米多、宽2米多的巨幅作品《大漠鼓乐》于展览前夕创作完成,也将在此次画展亮相。
刘振夏,1941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历任苏州工艺美术职工大学校长,苏州市文联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江苏省委副主委、苏州市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政协副主席。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以《渔婆》等作品享誉画坛,美术评论家郎绍君赞誉他的画“实在动人”,著名人物画家方增先称道他的造型能力“比之现代画家的优秀者,他是堪称优秀者的”。然而,此后30年,刘振夏远离画坛,奉行“四不主义”(不发表、不展出、不卖画、不应酬),隐居苏州古城里弄之间,潜心致力于水墨写实人物画的创作和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辍追求新的艺术高度。
刘振夏生活经历坎坷,幼年丧母,在国民党任职的父亲远赴台湾,他跟随外祖父母长大,在“文革”中因家庭出身而遭受种种磨难。他为人诚恳,处事豁达,嗜画如命,尤其酷爱人物画。他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在学生年代便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几十年来他东寻西找,上下求索,树立了清晰、明确的目标:用绘画为当代人写照。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是普通人,富于深刻性、典型性、生动性、趣味性,不仅画出了人物各自的“味道”,而且凸现了人物迥异的个性,使人过目难忘。他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用于人物画,看似随意而又酣畅的笔墨中充满情趣。他的画外松而内紧,一气呵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墨风格。
方增先于1981年、2005年、2009年三次撰文评介刘振夏的艺术。他在《寂寞修正果》一文中写道:“听说搞艺术的人如果真能得道,往往‘耐得寂寞’。‘耐得寂寞’这四个字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或许要能够读懂刘振夏,就能够理解其中的真正涵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在看过刘振夏近作后表达了由衷的赞佩,认为他在写意和写实、造型和笔墨的结合上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著文《优秀者中的优秀者??人物画家刘振夏》,称赞其作品的过人之处是“既有速写的生动性,又有创作的严谨性;既有视觉的感染力,又有耐人品评的品格”,并指出:“刘振夏在艺术上的成功除了他不凡的天赋、勤奋和悟性之外,‘耐得寂寞’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这对我们当前的美术界应该是启示良多。”美术史论家薛永年著文《出色成就,艰难探索??刘振夏的水墨人物画及其启示》,称刘振夏是“后半个世纪中新时期至新世纪初融合中西派的翘楚”,“在新时期的画坛上,刘振夏是个天分很高、命运跌宕、成就突出、又善于把握命运的奇才”,他的作品风格“兼有南秀北雄,可谓雄健、峻拔、遒润而朗畅”。
孙克在发布会上表示,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画学会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那些德艺双馨、有崇高理想和杰出艺术成就的艺术家,推动中国画的时代性发展,提升中国画在世界文艺格局中的应有位置。孙克指出,刘振夏在30多年里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繁华所动,不应酬,不卖画,全身心投入艺术,非常了不起。绘画本是“寂寞之道”,今天的社会不但“应酬”多,更有“市场”“金钱”“权力”在强力地影响画家们的方向。当下人们纷纷感慨画界浮躁之气弥漫,不利于好作品出现,也不利于青年画家成长。当此之际,我们确实需要引导青年们建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刘振夏对待生活和艺术的虔诚态度为画坛树立了好榜样。
刘振夏在发布会上说:“对人生意义的选择有多种多样,我选择了一条仅适合于我的道路。我明知名利有可爱之处,由于能力和精力有限,为了实现我的目标,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我宁愿摆脱市场的利诱,无所羁绊地画我之想画。”他表示,画家就像果农,所种的水果不止供自己品尝,让更多的人分享是最快乐的。此次画展是他对画坛师友、对家乡苏州的汇报展。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认为,在炒作之风盛行的当下,刘振夏低调做人,潜心作画,甘于寂寞,数十年如一日执著追求艺术的超越,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推崇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