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拜访过F518不少艺术家的工作室,印象最深的是书法家王乃栋的工作室。与其他艺术家或精致、或个性、或古典的工作室不同,王乃栋的工作室非常简单,甚至有些简陋,一张沙发、几个小凳子、一个书桌、一个书架,甚至连一个茶盘也没有。见面后,王乃栋将一瓶矿泉水递给记者,带着点自嘲地说:“不好意思,我这条件有点差。”他告诉记者,工作室的家具是他从家具城挑便宜的买回来的,而自己的积蓄“都送给了书店和照片冲印店”。
首创写意甲骨文 成深圳首个进京开展的书法家
王乃栋说,他的人生以上海、新疆、深圳三个点画了一个大三角,而书法就是连接这三个点的那条线。上海是他出生的地方,10来岁时,他经常到上海的旧书店看书、闲逛。在闲逛中,他结识了当时在朵云轩工作的碑帖鉴定专家王壮弘,以及在古籍书店工作的徐松芒,后者是书法用笔方面的专家,并开始与书法结缘。他从唐楷入手,进而临摹“二王”及王铎、傅山诸家行草,还阅读了大量书法方面的书籍,这为他日后从事书画鉴定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时的旧书店,资料非常丰富,在那里我看到了不少的好东西(包括字画、书籍),再加上两位高人的指点,所以我的起点是很高的。”王乃栋回忆道。
1966年,20岁的王乃栋在“上山下乡运动”的感染下,主动要求到农村接受锻炼。不久,他随身带着一箱碑帖,满怀希望地来到新疆,成为一名知青,这一去就是26年。
然而,农村日复一日单调、繁重的劳动,让知青们逐渐褪去了昔日的激情满怀,痛苦、失落、绝望随之而来。而此时,下乡时随身携带的一箱子碑帖成了王乃栋最大的精神寄托,劳动之外,临帖读帖是他最主要的娱乐活动。
“还好有书法在,它让我有自己的信仰和寄托,所以痛苦和绝望就减弱了很多。”王乃栋说,“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把你丢在一个绝望的地方,逼着你自己走出一条新的路。我们家是普通的人家,也没有什么捷径,只能靠自己努力。”
那时,王乃栋总是喜欢抬头看天,“新疆的天是无边无际的,苍茫、博大、神秘,在那里人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天地一体,什么是天人合一”。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带给他的感悟和长期的临帖、读帖的积累,忽然有一天,王乃栋在写篆书的时候,竟自然地将行草的笔法、岩画的构成、古玺章法熔为一炉,创造出一种非常奇特的书风。写出来以后,他觉得很有意思,便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他将自己创造的这类书法称为“写意甲骨文”。
王乃栋说,写意甲骨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自然,如行云流水,不死板、不循规蹈矩,这一点和行书相似,其构图与岩画的构图类似,有疏有密,大小不一,在章法则与古玺类似,结字变化不求等齐,随机排列与组合,显得真率自然。
1992年王乃栋从新疆石河子市调入宝安县文体局(现为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工作。1993年3月6日?14日,王乃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览,这也是深圳特区首个进京的个人书法展。展出的作品多为王乃栋创作的写意甲骨文和行草,其中两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从事书画鉴定研究,称《草书千字文》为“三无”作品
到了深圳不久,王乃栋参加了一场拍卖会,之后便萌生一个念头,要在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构建一个自己的书画鉴定体系。因此,他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转向书画鉴定研究。其实早在新疆时,王乃栋便利用身处西域的便利,对西域的书法艺术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写出了自己首部论著《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西域书法史纲》。
从事书画鉴定研究,不仅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更需要看大量的实物真品。因此王乃栋成了全国各地的拍卖会、博物馆、展览馆、上海北京的图书馆的常客。他在各个博物馆翻拍了数千张照片资料,家中到处堆着关于书法研究的书籍。他说他的积蓄都花在了往返各地的路费、书店和胶片冲印店里了。
经十年寒窗后,他先后出版了一批关于书画鉴定的专著:包括研究书法家个人的《陈淳书法真伪图鉴》(2000)、研究书画家种类的《中国书法“鸳鸯对”鉴定全集》(2001三册)、研究历代书法真伪的《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2004)等。
此外,他对故宫(微博)收藏的《研山铭》、《出师颂》、《游春图》等国宝提出了否定意见,在业界引起震动。对于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他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称该横卷为“三无”作品,首先,无一方宋元明收藏印章,书法横卷上最早的收藏印章是清代乾隆的,而按照常理这幅作品经历宋元明三代,不应该没有留下一方收藏印章。其次,无古书记录,该横卷在文学或史料中均没有提及。最后,没有古人题跋。由于这“三无”,王乃栋认定其身份来历不明,怀疑其为明代后期或清初的造假作品。
王乃栋对于众多国宝级作品的“挑刺”,也引来众人非议。对此,王乃栋说:“有人说我多管闲事,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提出异议的作品都是官方博物馆收藏的作品,是大家的公共财产,我作为主人之一鉴定一下这些作品的真假,是理所当然的。”
构建书法艺术理论体系,“书法艺术实质是太极艺术”
经过多年的研究,王乃栋已构建了自己书法艺术理论体系。他将中国书法艺术分为三个时期:殷商到汉魏是自然演变时期,汉魏以后,中国书法进入“笔法时期”,而现在,则是“后笔法时期”,并将3000年的中国书法现象归纳为三大体系:实用书法、艺术书法和伪异书法。他认为这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三条主线,书法根基于实用,升华为艺术,衍生出伪异,三位一体,是中国书法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平面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其中“伪异”类包括墨拓、临摹、伪造和权势书法。
他认为书法艺术的实质是一种系统的太极艺术:一画一太极,一字一太极、一幅一太极。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也可以从“一画”、“一字”、“一幅”入手。“一画”看的是线条,即线条的力度如何、圆润流畅与否,一画写得好就能显出阴阳变化的动态;“一字”看的是结构,好的字要放得开、收得住、连得起;“一幅”看的是构图、整体气势,即作品的疏密、大小和动态精神。“一画”、“一字”“一幅”是对书法作品从局部到整体的欣赏,也可以作为判断书法作品优劣的方法。
而对于书法鉴定,他认为并非深不可测。尽管悟性不同会导致观点不同,掌握的资料不同也会导致结论不同,但鉴定的标准却只有一条,就是看你的笔法是否精妙,风神是否一致。“搞书法鉴定一定要懂书法。我想我们很多鉴定家犯错误是因为对书法的理解不深。现在很多鉴定专家并不神秘,不要迷信他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王乃栋说。
如今,在短暂担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书画鉴定课程客座教授后,王乃栋再次回到深圳,从事狂草书艺,并继续研究书画笔墨鉴定。王乃栋说,狂草是书法的最高境界,难度最大。草书创作过程中的狂放自由令他神往。通过学习张旭、怀素的狂草,他也想感受和学习唐代人的气度和胸怀。
本报记者 马双丽(图片除署名外均有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