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方翔7月27日消息:长大约20米、宽大约10米左右,就一个展厅,坐落于福州路的上海笔墨博物馆无疑是上海最小的博物馆。但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海笔墨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蕴含的文化确实很深厚。囊括了文房四宝中的笔和墨,自然使得其大有看头。
笔海墨香大隐于市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处在繁华的福州路,上海笔墨博物馆的一个门面,很容易让人忽略它。走上二楼,一个不大的展厅中展示了中国制笔、制墨的工艺史、风格史,包括乾隆御笔、近代名人用笔等在内的不少文房四宝类文物也在这里首度公开,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感受“笔海墨香”的文化氛围。
据上海笔墨博物馆营运部经理汪凡介绍,上海笔墨博物馆成立于2008年年底,自建成以来就免费开放。同时,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多媒体、视频和音频设备的利用与藏品陈列相结合,拓展了展示空间。在常设的笔墨陈列为前提下,博物馆还经常穿插与之相关的个展,使展览丰富多彩,更具看点。目前正在举行的就是《丁辅之世系藏扇展》,其中有成扇、扇面、扇骨、扇骨拓片等近百件,展期持续到8月31日。
古墨生香历久弥新
曹素功在康熙南巡时,因进墨得到皇帝赏识,御笔亲题“紫玉光”,一时间世上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的盛誉。其后人来上海,开墨店,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爱国将领冯玉祥等,都曾向曹家定版制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更是把在曹家定制的墨名为“鸳鸯七志斋”。
在各个时代的墨模和墨品的展区内,有许多墨品的字画都是由著名书画家、文人雅士绘制、设计和创作的,如康熙的《耕织图》、钱慧安的《提梁墨》、任伯年的《名花十二客》、王一亭的《良金美玉》、吴昌硕的《寒香》、郭沫若的《光彩陆离》等。墨本身也是千姿百态,最为吸引眼球的是一组“御园圆墨”,画面取材颐和园景色,材料则是高级矿物颜料,纯天然的朱砂、石绿、石青、雄精等,每一块墨的色彩都特别纯正,完全不掺杂一点化学原料,所以特别珍贵,
名人用笔首次公开
周虎臣是这家博物馆的另一位镇馆大家。博物馆展示了海派书画大师们的用笔,吴昌硕、赵之谦、沈尹默、张大千、吴湖帆、潘天寿等。有意思的是,这里展示的大都有堂名斋号,如“师牛堂”、“落木草堂”。
此外,还有两支格外若眼的毛笔,它的毫毛长达10厘米,可谓笔王。这是李可染用70年的时间,从千万根优质狼尾毛中精挑细选做成的。众多名家用笔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鲁迅的“金不换”,据介绍这是鲁迅用笔中唯一一支买去尚未来得及用的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