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统筹: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
■采写/摄影:收藏周刊记者 徐娜
在如今的广州,一幅名家画作动辄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但相同的一幅刺绣,价格却不过十万元。广绣老艺人认为,如今广绣“只是成本价”,价格长期被低估。另一方面,因为广绣面临着失传,广绣精品越来越难得。这些因素对刚刚起步的广州、广东本地的广绣收藏市场非常有利,濒危广绣,正成为藏家的新宠。
有市场
近几年刺绣作品屡爆高价
中国古代的刺绣,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不被看好,价格平平。直至1993年,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搜集。经过近20多年培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并不时爆出高价,非常吸引买家竞争。
在2004年北京瀚海迎春的拍卖会上,元代管道升针绣《十八尊者》册以1980万元人民币成交,后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清乾隆刺绣十二章纹龙袍,估价为5万-7万港元,成交价达到163.18万港元。
在海外的拍卖市场上,刺绣制品也受到了买家的追捧,其中在2006年纽约佳士得的春拍中,17件拍品成交16件,而且竞价踊跃,其中清乾隆蓝底绣银十二龙服,估价5万-6万美元,最后成交为19.23万美元。
在德国纳高拍卖会上,一幅19世纪红色绢地刺绣《人物组合寿字》立轴,以1250欧元成交。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有潜力
作品被严重低估升值前景广阔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广绣,其去向大多有两种:一是由政府单位或公司企业订制;二是由私人进行收藏。仅仅就“销量”而言,前者要明显多于后者。订制的广绣,大部分都是作为礼物赠给外宾,通常一个款式会绣制几十块,尺寸基本都是一平方尺以内,有的只有一块手帕大小,这些广绣的收藏价值不大。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高级别的订制???陈列在展馆或者会堂等地。
而作为收藏的广绣,其市场仅是“星星之火”。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广绣艺人都是“单打独斗”,做出的优秀作品较少,而买家也没有收藏意识???即使买回家,也只是作为一件工艺品挂在家中做装饰。2003年广州绣品工艺厂重新开业以后,也有几年的时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那时候根本没人买广绣作品。”该厂广绣传统工艺技术创新研发室主任张保红说。
沉寂了许多年,广绣的“春天”脚步越来越近。据张保红介绍,目前广州绣品工艺厂已经有了好几个固定的“粉丝”,经常到厂里的陈列室参观,一旦发现有新的广绣佳品,就会立即购买。“有一个收藏家,已经买了十几幅广绣了。他不是用来装饰家居,而是藏起来等待升值的。”张保红非常肯定地说:“私人收藏市场是有的。有一些收藏家跟我说,非常看好广绣的升值前景,所以入手一些作为收藏或者投资。”
在去年时,广绣大师许炽光曾率传人在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办了一次作品展。当时展出的100多幅广绣精品,其中有一半都是从收藏家手中借回来的。而尚未被收藏的作品中,最贵的一幅《和平鼎盛》开价32万元。这也是近年来广绣作品开出的最高价。
许炽光认为,广绣重振才十年不到,现有的优秀作品不是很多,广绣收藏市场也还处于刚萌芽阶段,广绣作品价格被严重低估,未来的升值前景则会非常广阔。
一幅画苦绣400天报价才10万???
许炽光:广绣作品现在都是成本价叫卖
在广州绣品工艺厂陈列室,记者看到了不少“名画”???方楚雄、陈永锵等名家画作的“刺绣版”,栩栩如生。然而,与真正的名家画作相比,这些广绣佳作的价值被长期低估。许炽光评价说,目前广绣的市场价格,仅体现了其工艺价值,而文化价值则被忽略。
广绣版最高也只有几十万元
以记者看到的一幅陈永锵木棉画刺绣为例,广州绣品工艺厂是在取得陈永锵本人授权后,按照1:1的比例,真实还原了木棉画作。乍一看,色彩和造型都与原画作无异。然而,在收藏市场上,同等的陈永锵木棉画的价格,要十多万、二十万元;而这幅广绣的报价,约为10万元,两者相差近一倍。“这幅刺绣,如果要一个艺人来绣,每天8个小时,得绣400天。”许炽光感叹道:“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时间,但作品的价格,基本上就是成本价,和书画价格没得比。因为不如画家那么有名。”
在目前广州绣品工艺厂的作品中,有不少都是经过名家授权,将其画作制作成刺绣作品。但是,与这些名画原版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元的身价相比,广绣版作品最高也只有几十万元。“一幅广绣作品的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它的文化价值,一部分是工艺价值。但目前的市场价格,只体现了工艺价值,文化价值的部分还远没有体现出来。”许炽光说。
刺绣艺人一天手工费仅百元
另一位广绣老艺人潘尧珊,向收藏周刊记者展示了自己最近的新作《共叙天伦》。这幅70×110cm规格的作品,除去设计、配色的时间,仅刺绣这一部分,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潘尧珊表示,虽然做得那么累,但这幅作品仅“开价1万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买布、绒线、画框等材料的钱,每天的“手工费”大约是100元。“在苏州那边,一个高级技工的工资,也就是七八十元每天。低于这个价,我宁愿不卖,留给后人。”
尽管每天不到100元的“报酬”已经低于付出,但潘尧珊的广绣作品,“销路”还是不怎么好。近年来,除了某机构在乞巧节时“帮衬”,订了30幅广绣外,潘尧珊对外售出的广绣作品一只手可以数过来。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2006年时购买了《白鸟》的一对中大教授夫妇。“他们说我的作品很质朴,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还说传统的广绣以后一定大有前景。”
曾贵真、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