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伍迪 通讯员孙夏 杨理胜
汉剧大师陈伯华的黑胶唱片,汉剧名丑李罗克的丑角鞋,民国手抄版汉剧剧本……近万件与汉剧有关的珍贵史料使得武汉汉剧票友刘立的家,俨然成为一座汉剧博物馆。
昨日,记者在刘立位于武昌的老屋里,见到这个身着二手衣,卖了两个门面房、两辆车只为收集汉剧物品的武汉“戏痴”,以及他收藏的那一件件见证汉剧兴盛的藏品。
收集汉剧藏品却只买不卖
打开卧室里上了锁的柜子,刘立双手捧出一件戏服。“看这蟒,纹路错综复杂,绣得多漂亮。”刘立摩挲着戏服向记者讲解,这是他几十年前收来的一件爱物,由于家里较潮湿,保存条件不太好,颜色已不像当初那么鲜艳。
而在他心里排第一位的藏品是一沓泛黄的汉剧手稿,“我身上的衣服是20块钱买的二手货,但买汉剧手稿我舍得花一部轿车的钱。”被记者追问最贵的手稿是否花费了十几万元时,他点了点头。
到外地收集藏品,刘立总是坐最便宜的绿皮火车,经常站几天几夜,但这并没有难倒他。令他最为难的反而是去乡下收集藏品,“村里太多狗,这个我最怕。”刘立笑道,有一次去四川一个村里,刚走进高粱地,就听见狗狂吠,他只好绕道找到一个当地的小孩,花2元钱请孩子带他进村。
其实拦路狗还不算最可怕,刘立最大的阻碍是资金。他只买汉剧藏品却从不卖出,于是房子、车子,以及所有的积蓄都变成了藏品。15年前,他还辞掉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汉剧收藏事业中。
刘立调侃自己是“戏疯子”30多年间,他北上吉林,南下广东,西至甘肃,东到上海,跑遍了大江南北,收集了汉剧剧本、手稿、文献、戏服、道具等,接近1万件。
痴迷汉剧皆因“家族遗传”
有车有房,也有稳定的工作,如果刘立循规蹈矩地过日子,生活可以算富足。现在他却只能用“清贫”两字来形容自己的生活,这一切只因他痴迷汉剧。
迷上汉剧是因为“家族遗传”。今年49岁的刘立从小听汉剧长大,因爷爷曾在汉剧戏班工作,常带他去汉口民众乐园听戏,刘立从小就对汉剧舞台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爷爷在临终前托付刘立要照看好家中收藏的汉剧剧本、手稿、文献等物品,刘立由此走上了收藏汉剧物品之路。
除了手稿,藏品中不乏与名角有关的宝贝。上世纪50年代陈伯华演《二度梅》的海报,30多年前刘立在文物市场买到它时,海报已残破,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把它裱好收藏。汉剧名丑李罗克的丑角鞋,收集自李罗克的后人。不少老汉剧演员见他痴迷汉剧,无偿赠给他一些藏品,比如廖占魁用过的京胡。
“汉剧对我来说是一种信仰,不过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汉剧。”去年,刘立与省博物馆联系,想将藏品展出,让更多人了解汉剧。据记者了解,目前省博物馆已有意帮其举办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