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的“群芳争妍,演绎华彩??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刺绣艺术精品展”,囊括了当代20个绣种的近百位刺绣艺术家的精品力作,更兼有中国工艺美术馆馆藏的数件压轴之作,全面展示了当代刺绣工艺的杰出成就,成为刺绣工艺界的一件盛事,也让有缘得见的观众叹为观止。
多方发布的展览消息,报纸登载的作品介绍,却并没有吸引足够多的观众。迄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刺绣艺术,曾经作为中国女子品德与才能的衡量标准和实际生活的必需品而日日不可或缺。然而许久以来,生活实用型的刺绣已经绝大部分被机器化生产取代,而观赏性刺绣也在工业化生产、快节奏生活、多样化艺术的当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如果仅只以为刺绣不过是雕虫小技,就不会走进展厅,或只是翻看画册,也看不出这些刺绣作品的精妙之处。而一旦走进展厅,不由得被那一件件无数次穿针引线、累积时间与心血的作品所震撼!由苗炜绣制的一件以绘画名作《八十七神仙卷》为蓝本的绣品,长561厘米、宽40厘米,近百件人物的衣饰、头冠、法器以及仪仗、建筑、树木、花卉,无不飘逸生动,栩栩如生;苏州园林中被喻为“清奇古怪”的苍松,被苏绣艺术家梁雪芳纳入针线当中,长180厘米、宽180厘米的巨大尺幅,展现出古松伸展的虬劲躯干,以及阳光下的光线感觉与绿色松叶色彩;杨德全绣制的蜀绣作品《罗汉渡水图》,色彩饱满,形象生动,完全不输于唐卡的表现能力;张美芳绣制的《花红柳绿》,以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为蓝本,在保持原作意味的基础上,又添一份刺绣的细腻与韵味;由杨坚平设计、潮州刺绣研究所绣制的日本和服腰带,早已出口日本且大受欢迎;孟永国设计、绣制的《爱因斯坦》,用人的头发取代丝线,那一份细腻、生动,令人叹为观止。在这20多个绣种的刺绣作品中,既有技艺精湛保持传统之精髓的经典,也有艺术创新而自成面貌的佳作,而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的《百鹤朝阳》、《翩翩》、《普贤像》、《四季花卉屏风》、《敦煌藻井》、《望月》、《击鞠图》,其工艺精湛、艺术高超,早已经超越了手艺的概念, 哪一件都已经成为传世珍品,足让观众心生敬畏之情!
我们总说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丰富博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往往成为停留在嘴上的一句空话,少有真实而切近的感受。无数的古代典籍只是保存在图书馆的恒温恒湿室内,又有几人能够读懂?富藏珍宝的博物馆从国家级到地方级,即使免费开放,大众也常常因为生活工作繁忙而鲜有机会踏进;而深藏于民间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无缘得见,或因缺少文化的底蕴与知识的积累而过目不识,充耳不闻,以至于孤陋寡闻。
我们也总在抱怨缺乏传统与创造,抱怨今天缺乏大师,没有经典巨制。但是不是我们的浮躁心态作怪,让我们静不下心来去品味、去发现?我们有没有给予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多的宽容,去营造有利于大师成长的良好氛围?而一旦我们的身边真的出现了这样的艺术大师,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接纳他,或仍只是以轻慢之心待他,让他不知所措而最终湮没在时代的烟尘当中?
少一点轻慢之意,多一份敬畏之心。只有当我们真正以敬畏之心去对待祖先的传统与今人的创造,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属于我们今天的大师和时代的巨制。(徐 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