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过把徐悲鸿的一匹马拆成马头、马身、马尾按尺买卖后,有人又按捺不住想出了新花招:把一瓶酒也分成100份后放在网上交易,敢情是喝一口一个价。分拆自然是为了方便做买卖,现在似乎只要是值点钱的东西,都觉得自己身价“养在深闺无人知”,喜欢搭上一把“证券、期货”的金融顺风车,美其名曰:价格发现、投资保值。
这拆酒的叫作“中国期酒交易所”,真实身份是一家注册在香港的企业。就在上周,交易所网上悄然公布了一纸公告:本所自11月29日起,将完全不存在任何所谓的“份额交易”,所有交易调整为最低单位为一瓶,也就是一手(100份)。同时,还颇有意味地声称“本所是纯粹的独立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从事任何与证券、期货有关的交易。”
公告一出,无疑宣告着酒的“份额交易”暂时偃旗息鼓,可这酒类金融化的势头却并未停歇,借助网络平台的“纸红酒”、“纸白酒”等各式投资交易依然是风生水起。当终究是要被喝掉的酒沾上“金融味”后,到底会释放出多大泡沫?
新交易平台层出不穷
最近一段时间,在酒身上打“证券化”主意可谓是一窝蜂。短短数月内,新成立的各类酒品交易所超过10家,酒厂、经销商、民间游资乃至个人纷纷参与其中,基金、期货、实物等各类投资方式也层出不穷。
率先把酒拆分成股票卖的就是中国期酒交易所,按照它的说法这叫“具有投资属性的酒品交易”。记者昨天在其网站上看到,目前平台上的交易品种达到13种,包括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和皇台至尊在内的高端白酒,以及梅鹿辄、尼雅、玛歌红亭和拉菲古堡等高端红酒,每款酒都有对应的代码和“股价”。以53度五星茅台为例,这瓶酒被交易所标价2000元,发行价为实物白酒价格的1/100,也就是20元,昨天其收盘价报在22.2元。
与此同时,国内首家白酒现货交易所??四川联合酒类交易所也于9月开市营运。除了商品贸易的属性之外,这家酒类交易所已在筹备推出两款品牌白酒的期酒作为投资理财产品。而一些知名酒商更顺势凑起热闹,泸州老窖集团就与一家酒业公司、一个网络平台共同推出“国窖1573大坛定制原酒网络交易”,并自称借用了股票、期货、大宗商品仓单交易的概念,模式更倾向于大宗商品的仓单交易。此外,古越龙山也出现在另一平台上参与原酒交易,推出黄酒原酒的类似产品。
文交所的“前车之鉴”
如果将上市前路演、定向认购、价格撮合交易制度、佣金、第三方资金结算存管、涨跌停限制等交易规则结合起来,这些新涌现出的平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天津文交所。由于有了艺术品投资乱象的“前车之鉴”,酒类交易平台从面向公众起,就一路质疑声不断。
以公司身份搭建网络交易平台的中国期酒交易所首当其冲。靠着把一瓶酒拆分成100份的“份额交易”噱头,该平台上某些品种在挂牌仅1个月后就遭遇爆炒,有些甚至10天“股价”连翻5倍。可这类完全金融化的模式隐藏着不小风险??注册在香港的交易所究竟有多少注册资本,挂牌交易的酒品种背后有无真酒一一对应,资金有无第三方监管等,种种问题正陆续浮出水面。
“不太靠谱”,长期从事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胡建强教授对期酒交易所推出的“份额交易”模式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国外也有把一项投资品拆分后买卖的实例,“比如,一间度假公寓按照一年不同的月份分拆后,出售给不同的投资者,但这样的产品往往并非是为了投资赚钱,也不存在炒作的问题。”
在质疑不断的重重压力下,中国期酒交易所最近陆续发出两张公告。一张对交易时间作出变动,称为配合银行第三方存管系统的资金结算需要,每周的周一至周五为本所交易日,原先的周六、周日交易将于11月起休市,同时还缩短了每个交易日的连续交易时间。而就在上周,交易所甚至取消了“份额化”交易,宣布不再接受小于100份(一瓶酒)的零星交易。
期酒金融化吹起泡沫
尽管酒的“份额交易”暂时叫停,但这股酒类交易金融化运作的风潮却并未止步。事实上,由于酒的投资属性、加上国内投资品种缺乏而流动性又过剩,今年各种酒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并不为奇。不过,期酒金融化是否会把酒泡沫越吹越大,却是市场担心的重点。
业内专家指出,期酒投资并非稳赚不赔,历史上出现过期酒和现酒价格倒挂的现象。可眼下国内不少期酒理财产品、期酒基金都号称每年能保证10%以上的收益,这是不现实的。据了解,现在国内期酒投资的方式,与国外期酒投资模式相差很大,炒作成分似乎远大于保值增值的功能。
胡建强表示,在对酒产品使用现代金融工具进行金融化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对这些新生事物的有效监管,容易出现托市行为,风险控制成了不少交易平台“硬伤”。不管是艺术品还是酒,交易投资平台都要有验证真伪的公信力和完善的担保机制,“但最近涌出的众多酒交易所往往并不具备。”
本报记者 唐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