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日前《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官方报告蓝皮书(微博)》发布,截止2011年3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四分之一。以保时捷的销量来看,仅杭州一年可以销售超过500辆。业内预测,2012年,中国将超越日本占据全球奢侈品销售额首位。(2011年11月1日中国网)
在过去几十年建设中,我们希望在很多方面能同世界发达国家比肩,但是对奢侈品消费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没必要在这个方面奋勇争先。
在笔者看来,中国奢侈品的畸形消费,至少暴露三个问题。其一,富裕阶层在先富起来之后,把对于奢侈品的拥有作为一种炫耀,显摆财富与身份。这种追逐与奢侈品本身代表的高品质无关。其二,我们社会在对待奢侈品上,消费心理出现偏差。一部分人出于虚荣心,做超出自己能力的消费,形成攀比的恶性循环。最后,奢侈品高端消费的背后,往往还关联着腐败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权力的影射。
大多奢侈品来到中国只有10多年的时间,人们对于它的理解并不成熟。对于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而言,急于享受奢侈的生活,而并不是看重商品本身的品质文化与实用意义。就像一位浙商老板而言,他认识的老板圈子里,大家都是带着昂贵的手表,购买了豪华游艇,想融入一个圈子,就要同圈中人保持步调一致。这就是一个老板消费奢侈品的简单原因,实际上是社会分层与人际交往的需求。事实上,很多高端消费仅仅是出于“买贵的”想法,而与奢侈品本身代表的品质追求无关。
我们知道,奢侈品大多发端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品牌锻造、工艺积累、文化沉淀,才有今天。应该说国际大牌是因为高品位而昂贵,并不是因为高价钱而高品位。现实的情况是,奢侈品来到中国,真的只剩下高价钱了,服务与售后耍起了“大牌”。之前媒体频频爆出,深圳GUCCI店管理苛刻致孕妇流产,大牌LV包质量遭投诉遇退货难,百万豪车几个月就趴窝等等,让我们疑惑国际大牌的良好声誉为何来到中国就变了样。
尽管奢侈品在中国的表现傲慢,不过购买者仍然趋之若鹜。除了普通人攀比的虚荣心之外,更重要的是奢侈品中暗含的腐败等灰色地带。诸如“郭美美炫富”事件,一个自诩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年轻女子展示名包和豪车,燃爆了整个中国慈善事业的危机。而被天价名表拉下马的网络红人“周久耕”,其官运也是断送于佩戴的名表被意外曝光。
财富与权贵的联姻,形成腐败的温床,而奢侈品正好充当了光鲜的介质。
其实,奢侈品本身无罪,作为一种高端商品,有需求有供给,再正常不过。对于追求个性与品质的名流新贵,自然少不了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奢侈品。可是,我们的人均GDP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应该理性增长,没有必要大力提倡。此外,奢侈品来到中国产生的一系列特殊问题,需要我们严肃面对,重新认识。
奢侈之风劲刮中国,勤俭质朴的传统美德受到排挤,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念受到冲击。对于奢侈品,我们不妨平静看待,摆正消费心态,多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如果消费变成了炫耀攀比,奢侈品代表的文化也就荡然无存。更需要认清的是,先富起来的人,不能简单地以消费对待财富,而是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让财富更多地造福于社会。发展公益,建设实业,都是很好的回馈社会的方式。理性的消费思维,也是我们在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时需要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