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英国人买一瓶葡萄酒的价格不超过6英镑”、“《纽约时报》吐槽:‘拉菲们的把戏??成本仅10英镑’”……最近类似对高档葡萄酒超高定价攻击猛烈的报道不绝于耳,在生活中离不开酒吧的英国、美国,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消费态度尚日趋理性,中国的葡萄酒迎来价格回归则显得更加理所应当。中国葡萄酒市场正在经历周期性的震荡,淘汰、合作与并购不可避免。
进口酒降价40%
刚刚落下帷幕的成都春季糖酒会上,全国糖酒会组织机构公布了国内首个进口葡萄酒指数报告,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不同种类酒商的信息调查,发现目前市场销量最大的产品,零售价格多在100-200元之间,部分地区甚至达到100-150元。
广州某进出口贸易公司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依据自己这几年的销售经验,整体上看,进口葡萄酒的价格下降了30%-40%,也就是说,同样一款葡萄酒,2011年的时候100元,如今六七十元便能拿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大幅的降价?
圣皮尔精品酒业有限公司华北区总经理梁振刚认为,随着终端消费者逐渐趋于理性,对于像前几年普遍存在的进口葡萄酒高额暴利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遏制。那时不乏许多投机无良的进口商,将1欧元、2欧元的葡萄酒运到国内,进行重新包装,套上精美漂亮的盒子,“变脸”后再以300-500元的价格卖出。
据业内人士透露,近三四年时间,“二道贩子”类型的经销商由几千家迅速增长至3万家,眼下很多这样的商家被洗牌出局在所难免。
另外,大的政策环境下,一年来,限制“三公消费”以及“限酒令”的出台,使得整个酒业面临调整。无论产业结构、消费渠道,还是市场趋势,无一不在改变。所有的这一切都颠覆了以往的热闹与喧嚣,在进口葡萄酒刚刚崛起的阶段,消费者会经常被无头无脑地引领到寻求“高大上”葡萄酒的怪圈里去。而如今,曾经的酒窖热、会所热,以及土豪段位的标配都已成过眼云烟,消费者越来越有主意,更加趋于理性。
品牌思维崛起
中粮长城进口酒业务部总经理李士?说,过去许多葡萄酒企业都注重于渠道的建立与发展,而忽略了品牌的效应,但品牌的构建恰恰最为重要。
据最新国内葡萄酒指数报告显示,十八大之后,中国葡萄酒行业进入调整转型期,进口葡萄酒阵营发生急剧分化。体质弱的退出行业,体质强的存活下来。国际知名葡萄酒品牌向优秀进口商和品牌运营商集中,全国各地优秀经销商向品牌运营商集中。导致酒商开始大量抛货,价格跳水。另外,波尔多期酒无人问津,中国进口商期酒订单毁约的消息也不时传出,名庄酒价格暴跌,市场回归理性,部分沿海地区经销商对名庄酒保持零库存现象。
国内某知名进口酒商销售总监感慨,今年糖酒会期间,仅从参展酒商数量与质量便能很直接地感受到冷清。葡萄酒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牌后,原先纷扰杂乱的投机酒商们随着大浪淘沙少了踪迹。在他看来,前来展位洽谈的经销商,不管是老客户还是潜在客户,都愈发坚定与冷静,他们更注重葡萄酒品牌的形象与品牌的长期质量。
众所周知,经销商如果选择与品牌葡萄酒合作,那么就要面临价格相对透明的压力,利润空间明显薄弱许多,此时,前几年酒商获取暴利的情形明显大大减弱,但对于经销商来说,却也赢得了长久的发展前景。
电商成就新增长点
梁振刚说,作为进口葡萄酒商,营销渠道通常分为批发、零售、酒店、餐饮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和直营B2C等几种形式。从目前情况看,电子商务是一个比较大的增长点。
北京大学光华葡萄酒协会秘书长朱东飞认为,电子商务是令进口葡萄酒价格趋于理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互联网由于传播速度快,对于酒商的潜在约束力提高;另一方面,电商主要经营中低端葡萄酒,也加速了低端葡萄酒的消费流通。
这几年,各种酒类电商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一款葡萄酒可以很容易地在线上查询到价格,通过选择,货比三家,最终得到性价比相对合适的葡萄酒,无形中给线下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如果说电商之前,整个葡萄酒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竞争,那么现在,加入了电商的力量,就进入到了完全竞争阶段。
梁振刚表示,电子商务渠道增长迅猛的同时,零售渠道也稳固增长,零售面对的是老百姓,即使平均价格下降,但却说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喝葡萄酒。
从国内零售市场价格来看,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牌和淘汰,整个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专业进口商、二批和分销商、零售商等几个层级。的确,电子商务的介入令很多酒圈人担忧,营销渠道扁平化,诸如B2C、O2O的兴盛,是否会导致分销商们的出局。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却又是个好消息,到自己手中的葡萄酒价格低了许多;对于酒商,尽管价格下降得多,但是销售数量却在稳步增长。葡萄酒走入寻常百姓家不再艰难,难怪有许多业内人士说今年我们即将迎来民酒年代。
北京商报记者 丛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