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安上红外线,每个月还专门花上300元钱租一个银行保管柜,尽管身处闹市区,一直谨小慎微的彭先生还是感觉不太安全,这都是因为他家中有宝贝??几十件3800年前的古玉。说起10多年的收藏经历,64岁的彭先生说,就像上了很多年的大学。
耍家?藏品
珍贵玉刀 银行保管箱里存放
“贵重的古玉一般不放在家中。”彭先生说,为安全起见,他一直把贵重的古玉藏品存放在银行保管柜内,要想看到古玉,只能提前预约。彭先生拉上窗帘,小心翼翼地打开他刚从银行取回来的盒子。盒子里赫然躺着一把玉刀,这把玉刀长约30厘米、宽约4厘米、厚约4毫米。刀面微微发黄,并有五色玉沁。“这是一把3800年前的商代玉刀,其价值可以和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纹大玉刀相提并论,而它保存得更完整。”
随后,记者看到,尽管过去了几千年,玉刀依然晶莹剔透。几年前,彭先生曾经试探性地带着这把玉刀参加过一次玉器拍卖,没想到一下就引起轰动,现场就有人出价40万元想买。后来,彭先生在银行申请了一个保管柜,每个月花费300元,专门保存这把玉刀。
南北两地 买得罕见白玉套琮
在彭先生不足20平米的书房里,柜子上摆满了一个个小“纸包”。彭先生打开其中一个纸包,原来里面藏着一块古玉。与常见的晶莹剔透的玉料不同,纸包里的玉不但五颜六色,形状也非常奇特。“这是玉璧,这是玉琮、玉璋……”彭先生说,这些玉都是拥有3000余年历史的礼器,在古代作祭祀之用,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彭先生说,他最得意的藏品要数一粗一细、高26公分的两个玉琮。为了演示其神奇之处,彭先生拿起小玉琮轻轻放进大玉琮,它们立刻精确地重合在一起。彭先生说,更神奇的是,这两个白玉琮虽然颜色、花纹、质地都十分相似,但却是他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购买的。几年前,彭先生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买到了其中的大玉琮。半年后,他又在成都送仙桥古玩市场见到了一个相似的小玉琮,当即买下。彭先生称,在古代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两个玉琮竟能天衣无缝地套合,可见其制作工艺的高超。目前,彭先生还无法肯定,这两个形状相同的玉琮是否是早年失散的一套玉琮,但这种成套玉琮无疑十分罕见。
耍家?眼光
书中线索 20元淘来稀世墨玉琮
有一次,彭先生逛地摊时偶然在一本《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城与重镇》中读到:“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已基本具备文明要素。其皇娘娘台早期玉石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平,所出土的玉璧就有264件,其中81件出自一座墓,表明已有一批专业人员从事玉石器生产了。”这段话让彭先生突然开了窍,猜测甘肃应该有许多玉石。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彭先生只身前往甘肃寻宝。有一天,彭先生和当地小村庄里的老乡聊天时,无意发现一个老人家坐的大“圆墩”非常奇怪,在阳光下竟泛着淡淡绿光,难道这就是自己寻找的“古玉”?彭先生故作平静地问老汉:“你坐的是什么东西啊?”老人家便把从山中发现这块巨石的经过,一五一十告诉了彭先生。老人家还特意把“圆墩”上的蒲团取开,一个天圆四方的硕大墨玉琮就展现在彭先生面前。他粗略估算了一下,这分明是一块非常稀少的古玉,至少有10余公斤。随后,彭先生掏出20元钱买下了这个大玉琮。“现在给我20万都不卖了!”彭先生说。
留心细节 电影里发现古董踪迹
彭先生不但频频光顾图书馆和博物馆,还买了大量古玉书籍。“我连看电影也能找到古董呢!”彭先生笑着说,有一次,他和妻子一起看电影《延安游击队》,这是一部讲述解放前胡宗南军队进犯陕甘宁解放区,延安人民组织游击队打击敌人的故事。一个小细节引起了彭先生的注意。“一个老乡的窗台上,放着一个盛灯油的壶,一看就是鼎鼎有名的耀州瓷。这证明当地人家仍然在使用这些老瓷器。随后,彭先生立刻打电话给兰州的收藏界朋友,让他去当地看看还有没有“古董”。几天后,朋友兴奋地打来电话说,果然在当地买到了不少的真品耀州瓷。
耍家?遗憾
两次迟疑 与西周玉圭擦肩而过
彭先生说起了一件遗憾事。几年前,彭先生曾在成都某古玩市场看到了一个西周玉圭,被其精致的雕工吸引住了。可卖家一口咬定少于3000元不卖,彭先生觉得太贵就放弃了。几个月后,他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又看到了一个同样的玉圭,卖家最后把价钱降到了600元。可经过一番考虑,彭先生还是放弃了,理由第一是“太便宜了”;第二是他认为古代玉器都由手工打造,同一款式如出现了一批,多半其中有假。但彭先生后来却在《中国玉器真伪鉴别》上查到了这种西周玉圭的图片,书中还解释说当时的确做过一批同样款式的玉圭,用于彰显皇族气势。“现在,每次想起与这个玉圭擦身而过,我就后悔!”彭先生说。
本报记者 潘菲 冯石
来源: 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