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双熙堂主人高建刚在整理明清玉龙钩
图为:明清玉龙钩
玉是充满了东方文化特征的材质。翻开字典数一下“玉”旁的字大约有多少,随口即可说出的与玉相关的“金玉满堂”“玉成其事”“玉不琢不成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琅琅上口、使用率极高的俗语,再到与玉相关的故事,从“和氏壁”十五城池为一玉的疯狂至现在“黄金有价玉无价”的种种爱玉的理由,你大略就能体会到国人对玉有着多深的情缘,此情形诚如一位玉器研究专家所说,国人对于玉有着先天的亲近与向往,在时机成熟时就会表达出来。
太仓双熙堂主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高建刚就是这爱玉如命的众多“玉痴”中的一个,他的双熙堂中收藏了很多明清玉带钩和大量的缅甸翡翠。然而,拥有众多藏品的高建刚最常说起的一句话却是,“不是我收藏玉,是玉在收藏我”。
玉分戈壁料、籽料、山料等几种,就算是较嫩的山料,也都经历了几千万年、几亿年的天地变化而成,最难得的戈壁料更是在地壳的不断变化中,算得上是历经过沧海桑田、汇集了天地精华之所得。与其相比,任何一段哪怕是百岁人生也只是其中极短暂的一个瞬间。收藏玉,对于一块玉或一批玉而言那只是一段人生被其温润着。
从这个意义上讲,玉之爱对于双熙堂主人高建刚来说,更确切的是一种文化之爱,是一份天地互证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爱。其爱如古人采玉,恰恰是国人骨子里的玉文化所要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采玉过去为皇家专属,基本形式为逢山洪爆发后到河中采玉。大自然每年都会带给下游籽料,连年不绝,人们享用着大自然的恩赐,籽料不够,再开采一些山料,如此而已。
高建刚是一位对玉文化有着自己深层体会的收藏者,他说,“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文化的态度,也是我们对自然珍稀资源应有的态度,所以我选择收藏玉一样最具传统文化特色和东方特质的藏品。”国人对于玉的偏爱,可上溯到周甚至更早,史载古代中国有六大礼器: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礼器全是用玉做成。《礼记》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孔子也将君子之德比作美玉。到双熙堂赏玉最大的乐趣还在于这份玉之爱的转变,在于这份玉文化的认同,在于这份玉品味的提升。
而支撑这份玉之爱的,正是双熙堂主人高建刚多年来积累起的真品、奇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收藏为的是弘扬在历史尘音里几千年来流传不绝的真善美,其首要一点就是求真。
高建刚收藏玉始终坚持一个铁的原则,那就是只收藏真品。就翡翠而言,“色差一等价差十倍;水欠一分价差十等”,双熙堂的藏品从几十万到几百块都有,但他坚持只收“丽质天生”的A货。为此,高建刚和他的朋友们每年都会跑到缅甸、云南等翡翠的原产地,选购部分的水种色俱佳的翡翠扩充自己的收藏。
堂主高建刚收藏玉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他爱玉但不迷信玉。无论是慕名而来要他鉴定的远方客人还是朋友找他把关看一下各种玉器,他都殷殷相嘱,如何保养、如何收藏、如何佩戴,但他从不主张将玉用作避邪转运类的“神物”。高建刚也讲玉养人人养玉,他之所谓养指的是好的玉佩戴一段时间后会更加地色泽莹润,光滑细腻,而且佩玉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功能,当佩戴者身体好时,玉便会越加通透,反之则出现色泽黯淡的现象。玉与人时间长了会互成镜子,可观其变。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文化的态度,也是收藏应有的态度。在收藏中提升文化水平、涵养人品人性,方称得上是收藏真正的意义和最终归宿,而双熙堂玉之爱,再现的正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永恒的绵绵之爱。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