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件紫砂“果品”栩栩如生。 宋 峤 摄
“竹节提梁壶”看起来有些年代了。
奚先生的大瓮“身世”还是个谜。
“这是什么壶,我来看看。” 宋 峤 摄
昨天,“扬子鉴宝”推出紫砂壶专场。与其说这是一场鉴宝会,不如说是一次交流欣赏会。报名的读者有30多名,通知到场的10多名读者都带来了珍藏的紫砂壶,王明迮老人甚至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密码箱,里面装满了紫砂壶。现场大家围在一起,看完这位的,看那位的,专家也身陷“紫砂壶阵”中,被读者们围得团团转。
打开密码箱取出20把壶
王明迮老人来到现场时,带来了一只黑色的密码箱,外带几个手提袋,那阵势就先镇住了大家。活动开始后,他边说边打开密码箱,开始“紫砂壶秀”,只见这些壶都包在报纸里,一一打开,圆柱形的、椭圆形的、扁形的、大的、小的。王老可是一位紫砂壶的忠实收藏者,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到古玩市场溜达,看到喜欢的就收藏起来,昨天带来的20把,只是家藏紫砂壶的“冰山一角”,他家里有300多把呢。
王老还特地拿出了他收藏的一个“八件果品”,何谓“八件果品”呢?其实都是用紫砂做的“食物”,有花生、菱角、板栗、荸荠、核桃等,乍一看,宛如真的一样,力、神、韵俱佳,不摸一下,真的难辨真假。据王老介绍,这件作品是汪寅仙女士做的,汪大师喜欢做一些食物状的紫砂类作品。
“大瓮”身世之谜仍未解
来自如皋的奚航先生一脸迷茫地抱着一只大瓮来到本报视频直播间。他告诉记者,这只大瓮是家里传下来的,大概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一些缺损,瓮的底部有梅花的落款,为了弄清楚它的“身份”,他已跑了不少地方,连南博的专家也请教了,依然弄不清楚它的身世和用途。
只见该瓮足有50厘米高,“大肚子”,看起来像民间腌咸菜的坛子,但它的口子很小,显然不便于存放大物品;说它是酒坛吧,它个头很大,又显得笨重,倒起来也不方便。专家表示,这作为壶也不太合适,毕竟不方便使用。专家看过后表示,它确实是紫砂的质地,但有意思的是,紫砂表面上了一层釉,这比较少见,加上这种奇特的器型,真不好判断它究竟为何物。
“西施倒把壶”外形很漂亮
“我是在一家店里无意间看到它的,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就用自己的一块小山羊状的和田玉把它换来了。”陈培民手里拿着他心爱的壶说道。细看之下,发现壶真的很有意思,壶身以大小三个圆珠叠加组合而成,壶肚圆圆,壶盖也圆圆的,就连壶盖上的小钮,也是圆圆的,它有个好听的名字“掇球”,在壶把上面还有两个非常小的字“真记”。陈先生告诉记者,“掇”在宜兴方言中指用嘴喝茶时的动作,“掇只”、“掇子”、“掇球”等经典器型的名字都是从这个字得来的。陈先生还拿出来一个“相貌”美丽的壶,整体看去,壶身圆润,最有特色的要数它的壶把,壶的把手竟然是倒着的,颇具特色。据陈先生说,这个壶他用热水烫过,用沙子炒过,外形一点没变,而且越洗越好看,它因外形漂亮名为“西施倒把壶”。
李玉蓉大妈带来的是一件清朝时的“子冶石瓢壶”,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它的外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 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 壶身像喝水用的“瓢”,所以起名为“石瓢壶”。仔细看壶,壶身有点呈青色,壶身上两边还刻有对称的竹子,瓢模样的壶身真的很逼真,整体看上去壶身端庄大方,有几分古老气息。李大妈告诉记者,她的这个壶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直保留至今。
平时酷爱研究紫砂壶的蒋鹏先生也带来他的宝贝们,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个外形小巧的紫砂壶,壶小到只有四五岁小孩手掌那么大,壶身上还有个用铜做的软提梁,壶身圆圆的,很可爱,壶里面有装水的痕迹,原来是蒋先生平时喜欢用它喝水。蒋先生介绍,这个壶是宜兴的徐新妹女士十几年前做的,能装十多毫升水,其实它并不是最小的壶,最小的只能装几毫升水。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