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不合格产品多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国检中心)每年举行一次免费检测活动,今年于2007年3月31日结束。此次活动同时在北京、深圳、上海三地举办,统计结果显示:三地消费者检测珠宝饰品共546件,其中合格数为345件,不合格数193件,未有结果的样品8件。
从鉴定结果来看,在正规商场及专营店渠道中,检验了129件,合格121件,合格率93。80%,为各种渠道中合格率最高,其次在珠宝批发市场合格率为87。23%,居于第二位,以下依次为典当拍卖:17件,合格12件,合格率70。59%;境外购买:10件,合格6件,合格率60%。其他:12件,合格7件,合格率58。33%。而排在最后的,就是旅游购物渠道,送检的276件中,合格的只有117件,合格率42。39%。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副主任柯捷介绍,不合格的情况主要集中在购买于非正规渠道上,如不是珠宝店、大的综合商场专卖柜台,在旅游、境外购买的两种渠道上,问题比较多。
首先是纯粹的以假乱真,如有消费者在香港购买的钻石,经过检验是非钻石的另外物质。国检中心的鉴定结果显示,这种以假乱真的情况表现在,用一种珠宝玉石冒充另外一种与其外观相似的、更为高档的珠宝玉石,或用合成珠宝玉石冒充同类天然珠宝玉石。
而在今年,通过对来自国内外旅游景区的样品进行了贵金属检测,发现商家用铜、镍合金等低档金属冒充贵金属的现象非常严重,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所选用的都是一些价格低廉的合金材料,如铜、镍合金,银、镍合金等,对消费者介绍时都夸大成白金或18K金。
柯捷介绍,另外一种就是以次充好,品质等级并不是它所标称的级别,以及经过人工处理的珠宝玉石在标注中没有标明“处理”二字或处理方法。
这在钻石品类中比较明显,一般消费者送检的产品,这种“物非所值”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国内市场上搭配国外的证书销售,证书本身就是假冒,有的证书是真的,但是给的评级不合理,级别高于产品,还有的证书是真的,但是产品已经偷换成外形相似的其他产品。
购买珠宝需认准鉴定证书
每年五一、十一以及春节等节假日前夕,都是鉴定机构最繁忙的时候,商家将产品送往鉴定中心进行检测,配上“身份证”之后再送往零售机构,这种鉴定数量也就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可见珠宝消费在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假冒伪劣的比例也在随之上升。
据了解,国检中心今年的鉴定活动结果中,总的不合格比例为35。35%,与往年相比,不合格比例大幅上升。见图2。柯捷表示,珠宝消费有奢侈品消费的性质,消费者自身需具备一定的常识,买珠宝饰品不要贪图便宜,一定要到当地正规的商场及专营店去购买,从当前国内的零售保障来讲比较到位,这些商场及专营店能保证商品的品质及售后服务,消费者的权益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另外购买珠宝饰品一定要索取发票、标识、鉴定证书等相关凭证,而且一定要注明所购饰品的详细名称,以备售后服务及维权时使用。
柯捷介绍,购买珠宝饰品要认清权威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国家授权认可的质检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都会带有“CAL”和“CMA”的授权标志,“CAL”标志表明是获得国家级授权的质检机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一共有6家,在北京有国检中心和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家,国检中心是惟一一家珠宝玉石专业授权的检测机构,其他5家为贵金属的授权检测机构;另外“CMA”表明获得国家许可的计量认证检测机构,目前在北京有6到7家,在全国范围内,珠宝玉石首饰行业获得国家授权和许可的检测机构,一共有100多家。
■专家建议
珠宝消费应首选国内
柯捷表示,珠宝消费应该首选在国内,一方面是由于鉴定标准的问题。在珠宝的各种门类中,钻石标准在国际上由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等权威机构制定,使得国际范围内有一套通行的规则,曾经一度要上升为国际标准,后由于手续比较繁杂未能实现,但是这个国际规则与我国的国家标准是一致的,也是钻石商人、鉴定机构和消费者都认可的一个标准,在鉴定的标准上已经取得基本的一致。
但是其他的珠宝目前没有国际通用的标准,像翡翠等尚无可以成功对接的标准框架。所以就会出现在国外购买的产品,由于鉴定方法和标准的问题,无法在国内获得相应的价值认同,另外一方面就是国外出具的一些鉴定证书,对于一般的消费者而言,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
据国检中心介绍,如过去新加坡的商家出具的祖母绿的说明书(或质保卡),中英文都没有明示该宝石是合成祖母绿,都只注明是“澳大利亚白朗祖母绿”或“祖母绿”。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胡红伟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