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国外的收藏者都有自己的专家团队,每年定期在世界各地市场发掘收集。而目前国内的收藏市场还不成熟,市面上真正的好藏品较少,民间收藏者宜多看少买,不要盲目出手。
近年来,我国民间艺术品收藏持续火暴,成为继股票热、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潮。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表示,持续火暴的背后潜藏着极大的混乱:收藏品市场上充斥着赝品和缺乏职业操守的各种“专家”,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民间收藏品鉴定机构,使得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很大经济损失,收藏投资热应该降降“温”了。
民间收藏空前火热
不久前,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武汉”大型活动隆重开场,在当地收藏界引起强烈反响。活动原定仅限500人携藏品进入湖北省博物馆与专家交流,最终却因为藏家强烈要求,不得不将名额增至近千人。记者看到,蜂拥而至的人群将活动现场挤得水泄不通,场外还有许多收藏爱好者期待进入现场。而在此前后,武汉市几大收藏品市场也举办了多场类似的鉴宝活动,每次都一票难求,人满为患。
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近万家,有3000万收藏者热衷此道。
民间收藏品市场为何如此火暴?王立军分析,首先是经济力量的推动,文物升值潜力巨大,好的藏品基本上是一年升值30%至50%,这种情况刺激手中有闲钱的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向这个领域。推动古玩市场升稳的另一种力量是,一些投机分子故意炒作。据有关人士透露,他们的操作方式与“坐庄”炒股票一样,先投入巨额资金,大量收购某个时期的古玩,使其价格一路飙升,炒起来后,再慢慢“放水”。
哪位鉴定专家让人放心?
“以前我找过几位鉴定专家,他们都说我这两件藏品是真古董,可北京的专家却说它们是赝品,我究竟该听谁的?”武汉市民余先生拿着两只精美的瓷瓶,一脸无奈。
周谢先生的情况与余先生正好相反:他收藏了一件“青花龙纹高足杯”,此前有专家一口咬定是仿品,在央视组织的鉴宝活动现场却被专家当场判定为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
参加武汉鉴宝活动的专家称:此前他们走了20多个城市,不少地方的赝品率达到了80%到90%。据介绍,文物鉴定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一个优秀的文物鉴定人员既需要扎实的理论根基,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鉴定技能。国家文物局每年举办一次文物鉴定资格考核,难度非常大,一般每年只有10人左右能通过。事实上,目前我国很多所谓的鉴定专家在实力上还存在着缺陷,“看走眼”的情况不少。
王立军说,文物真假掺杂的情况古已有之,普通收藏爱好者大多眼力有限,他们决定是否收藏某件物品时往往需要借助所谓的鉴定专家,此时鉴定专家的实力和操守就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鉴定专家的操守问题日益突出:有的专家故意把真文物说成是假的,然后再托另外一个人花极少的钱把这个东西拿下;有的专家则把假文物说成是真的,从而大把收取所谓的鉴定费用。据透露,目前我国各类收藏品鉴定机构有数百家,其中不少机构内的专家见了藏品就一律说是真的,还开具毫无用处的鉴定证书,每份证书收取上千元的费用。
去年10月在重庆的一场免费鉴宝活动上,一位女士带来的三件玉器被现场专家鉴定为“三星堆”玉器,称其中两件玉器价值无法估量。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及文博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而三星堆博物馆却对鉴定结果提出质疑,认为三件玉器拼凑痕迹明显,现场专家的鉴定缺乏有力依据,如果不是失察,就是缺乏对三星堆文物的基本认识。博物馆负责人同时提醒:目前我国文物收藏品市场充斥着鱼龙混杂、以伪充真的现象和陷阱,收藏爱好者在进行文物收藏品投资时要小心谨慎,理性投资。
收藏不为增值 重在陶冶情操
俗话说:“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我国各地正掀起收藏热潮。面对日益高涨的收藏热潮,专家则表示,收藏重在情操陶冶,而不是投资,收藏热应该降降温。
王立军表示,近几年来,我国收藏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号称收藏者达数千万。但是许多收藏者不是收藏,而是以收藏名义做生意、做买卖。许多老百姓不懂文物,却做起投资、发财梦。有的省吃俭用,穷其所有,买来的却是赝品。
专家表示,国外的收藏者都有自己的专家团队,每年定期在世界各地市场发掘收集。而目前国内的收藏市场还不成熟,市面上真正的好藏品较少,民间收藏者宜多看少买,不要盲目出手。此外,收藏者应摆正心态,只能把收藏古玩视为陶冶情操的业余爱好,而不能指望靠收藏来发财赚钱。
当前非常多的藏品在国内拍卖会上屡屡拍出“天价”,进一步刺激了收藏者的投机心理。但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天价”明显有人为的痕迹。重庆一位资深收藏者说,拍卖公司为保证公司的拍卖成交率,宣传公司品牌,往往安排“托儿”进场举牌营造虚假气氛。比如一件估价100万元的藏品,在拍卖会之前可能有买家出价50万元已经买下,作为交易的回报,拍卖公司与买家达成一致,由买家安排“托儿”,将这件拍品举到300万、500万、800万,甚至更高。
这位收藏者曾携藏品在北京参加拍卖会,成交了五件,成交金额30余万元。然而,当他与这家拍卖公司联系收款事宜时,对方却明确答复说拍卖会成交过程是“托儿”制造的假象。如果收藏者跟拍卖公司打官司,拍卖公司可以把责任推给“参拍人”,说“举牌人已人间蒸发”,由于目前法律上对于参拍人缺乏约束,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