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子
“当下,中国设计徘徊在十字路口。”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届韩美林艺术讲坛上,来自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就当下中国设计的生态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设计面临内容、出路等多重困惑,走出十字路口需重视传统和创新的结合,更需正确认识设计师的价值。
没有传统和创新,走不出设计的十字路口
“现在一些建筑争议很大,有的外国设计师跑到中国来,把中国当成建筑实验场,我们要拿出自己的态度来。动漫亦是如此。一些人说中国是动漫大国,我认为还要加上两个字,中国其实是‘动漫加工大国’,我们有多少自己的动漫形象?”论坛上,艺术家韩美林表示,中国设计正面对着十字路口,需要冷静下来。
“我们不知道中国的现代性是什么,如何表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中国设计进入了一个怪圈,在东西方各种成熟的设计风格之间徘徊,一直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们正好在这样的一个十字中间点上彷徨,找不到出路。”
在韩美林看来,要想走出设计的十字路口,必须重视传统和创新。“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艺术,我们不仅强调个性,强调独立性,还要强调民族性、历史性。这一点如果没搞明白的话,学艺术就等于白学了。绝对不能忘记,我们是有根的,是有传统的。为什么要讨论十字路口的问题?因为我们必须前进。趁老艺人们还在,我向他们拜师,向他们学习后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必须创新。不能不前进,再好吃的面你天天吃也不好吃了,必须得改造,得往前走,而前进的时候,又不能丢了传统。”
冯骥才则认为,中国设计需要向北欧学习。“如果我们今天到北欧,会发现北欧的审美非常清晰,设计以直线的为多,很少人工雕饰,木头用原木,能闻到木头的气息。北欧的历史没有包袱,简朴是它自发的一种审美样式,很自然地过渡到现代简约,北欧设计比中欧国家、南欧国家的设计更接近现代简约的要求。”在冯骥才看来,北欧设计的今天还源自设计师的共同自觉,“一个设计师完成自己的作品是很容易的,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完成一个地域的审美、一个民族的审美是很难的,因为它必须有一个共同的自觉。”
设计师不该是社会旁观者
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设计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设计到底能够做什么,设计师应该怎么看待自己,还是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方晓风看来,设计师有一种“设计师人格”,即“乙方性格”。“设计师永远是做乙方的,设计师总是被委托来做事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设计师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职业,而不完全是一种主动的职业。也就是说,设计师可能是一个附庸,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真正的被关注的对象。”
冯骥才也认为,社会角色问题是中国设计的重要问题。“如果设计是艺术的话,应该说是最被动的艺术。设计师是乙方,而甲方都是唯意志论的,他们要显示自己的权威或者是商业利益的诉求。我们的设计师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背景下走得出去吗?”他直言,今天的大审美出现了问题,充满了乱象。
对此,方晓风坦言,如果设计只是资本的附庸,如果设计师永远只是一个工具的话,那设计就成了“没事找事”。“当乔布斯去世的时候,《纽约时报》评论乔布斯时给他的头衔不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而是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设计师’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这三个字其实意味着社会对设计的期待。所以,乔布斯树立的形象是强调创新、改变世界,当然这不一定是设计的全部,但是我们可以感知到这正是社会向设计师提出的要求之一。因此,设计师的主动选择,包括设计师对现实问题的综合判断,设计师对社会创新的投入,实际上是我们未来更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方晓风看来,设计师首先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知道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用作品阐释自己的价值观。“当遇到难题时,设计师不应该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而应该去调研、观察、思考,拿出自己的提案。设计师不是社会的旁观者,而是社会的改良者,当不完美的现实横在眼前,我们要告诉人们更好的可能性在哪里。”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