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团结宝鼎”为原型制作的香樟木宝鼎在广西馆展出。
鸡血红碧玉是在广西发现的珍贵新玉种。作品“全家福”层次丰富,富有表现力。
登上世博会大舞台,广西人拿出最好的东西展示给全世界。在世博广西馆里,摆放着从广西精挑细选的展品。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只能看出这些展品制作精美,内行却能看出这些珍奇展品个个来头不小。
古老铜鼓凝聚壮族文化
看热闹:
进入广西馆的游客可以看到,有一个透明的玻璃展柜,里面放着一面铜鼓。青铜色的鼓面上刻有古老的太阳型图案,鼓身的纹理充满沧桑感,参观者仿佛能感觉到悠悠岁月从它身上流淌而过。
铜鼓面径69。5厘米,高46。6厘米。鼓面的边沿分别蹲着四对青蛙,每一对都是一只大蛙背着一只小蛙,逆时针环列整个鼓面。鼓身上有很多种纹饰,有的像羽毛,有的像眼睛,造型非常有特点,大量的纹饰布满鼓面和鼓身,非常精美。
说门道:
在试运行的展览中,参观广西馆的许多游客起初并没在这件展品前多作停留。直到听了场馆解说员的说明,他们才恍然大悟,自己差点与一件有千年历史的出土文物擦肩而过。这面铜鼓是1958年从广西平南县丹竹公社白竹水库出土的。据考证,它是南北朝时期的文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特地从广西博物馆运到上海世博会的。
广西素有“铜鼓之乡”、“铜鼓大本营”的美誉,是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广西迄今发现了从春秋晚期到清代末叶的铜鼓,数量达2000面以上,铜鼓拥有量为世界之最。根据出土地点的不同,分为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等。
这面铜鼓属于冷水冲型,是一面累蹲蛙(即大蛙背小蛙)变形羽人纹铜鼓。鼓面中心的太阳型图案名为十二芒太阳纹。鼓面上的四组蹲蛙体现了壮族先民崇敬青蛙,祈盼风调雨顺。每个青蛙上还背着一个小蛙,则反映了先人希望人丁兴旺的文化内涵。整面铜鼓造型完美,纹饰繁复瑰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铜鼓经典之作。
玉石“新贵”亮相世博会
看热闹:
来到世博广西馆的游客会看见一座新奇的玉石雕刻作品。这件作品名叫“全家福”??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鸡,旁边依偎着一只母鸡和三只小鸡,“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样子。作品的寓意也很贴题:世博会正是世界各国的全家福!
这件雕刻的工艺精美,可是它的独特之处却不在此。作品的材质看起来温润细腻,像是玉石材质。灯光的映衬下,雄鸡的颜色呈现出多种层次,主色调是红色,随着光线的变幻,会发现还有黑色、黄色、白色的色块镶嵌其中,将雄鸡的羽毛、爪子等表现得恰到好处。不少游客都向讲解员提出疑问:我们平常见到的玉石颜色比较纯,即使是翡翠,颜色也只是黄、白、绿。眼前的这件颜色多变的玉石有什么奥秘?
说门道:
据介绍,广西馆里这件玉石作品的材质名叫鸡血红碧玉,是近年来广西发现的一种珍贵新玉种。这种玉石产自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的山上。之所以定名为“鸡血红碧玉”,是因为玉种的颜色以鸡血红占多数,图纹丰富多彩、颜色鲜艳诱人,令人叹为观止。
有的游客看到这件“全家福”,第一反应就是:这是鸡血石做的。实际上,鸡血石和鸡血红碧玉有很大的区别。两者的硬度、产地都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它们的致色原因不一样。鸡血石呈现红色,是因为里面含有硫化汞成分。而鸡血红碧玉的红色则是因为里面含有高价铁,这决定了它的红色能够永不变色。除此之外,鸡血红碧玉具有的黑、红、黄、白的颜色,层次更富表现力,因此极为珍贵。场馆讲解员告诉记者,开馆以来,已有不少收藏行家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人造产品“鬼斧神工”
看热闹:
风雨桥、真武阁,广西的著名建筑也被“搬”到世博会上。在广西馆里,摆放着全仿真的容县真武阁和程阳风雨桥模型。从回廊上繁复的花纹,到屋顶上的瓦片,无不精雕细琢。
场馆中央则摆放着一个香樟木制作的宝鼎,是以南宁市民族广场上的“民族团结宝鼎”为原型制作的。宝鼎的外面有许多凸起的小颗粒,错落分布,为宝鼎的外形增色不少。把手伸进鼎的内部,感觉到内壁异常光滑,像是经过了打磨抛光一样,站在旁边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樟木香味。
说门道:
被誉为“天南杰构”的容县真武阁是我国古建筑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展出在广西馆的真武阁模型是八名能工巧匠经过半个多月精心制作的。整个仿真模型尺寸为长150cm、宽100cm、高175cm,选用沙比梨、印尼白木等优质实木制作而成。风雨桥模型则是根据程阳风雨桥原型,以1∶40的比例精心设计,采用木质结构。制作过程全部为手工,汇集了三江侗族自治县“十佳民间艺人”中的7位,花了整整140天打造出炉。
香樟木是传统的名贵木材,能够散发出特殊的浓郁香气,自古以来就是雕刻工艺的首选材料。广西馆里的宝鼎使用香樟树的树瘤制作。上面凸起的小颗粒是天然形成的,光滑的内壁也是天然的,未经过任何打磨。制作宝鼎所用的树瘤直径足有1米,如此大型的树瘤并不多见。中国古代把树木因病而生成的树瘤称为瘿,纹理华美、体积较大的瘿是珍贵的装饰材料。 (张若凡)
来源: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