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继英 黄莎莎)北宋年间,陕西省蓝田县出了个引人注目的家族群体??吕氏家族。该家族的吕大临曾学于大儒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除了家学深厚,吕大临与同族兄弟在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吕门四贤”美誉的家族墓群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雪雨后,却于2006年1月中旬被人盗掘,而此案的最大嫌疑人居然是吕氏后裔。

昔日古墓,如今已成果园。
1.古墓传来爆炸声
当晚,黑漆漆的田野里,韩队长调集了队里所有人力,在已知的几个古墓周围全面撒网监视。不料,一连三天的守候,却始终没有见到盗墓贼的影子。倒是蓝田县五里头村村民告诉他们:9号晚上听到东北方向有沉闷的爆炸声。
被盗的是北宋望族吕氏家族的墓群,盗掘的情况非常严重。
“很可能是一伙有经验的盗墓贼。”凭着长期的侦查经验,韩队长意识到自己的对手非同一般。
几经调查,办案探员得知,有两个河南来的民工形迹很是可疑。14日凌晨1时,民工熊义方和丁新现被抓获。他们正是9日晚实施盗窃的犯罪嫌疑人。在之后的讯问中,他们供出了策划指挥盗墓的吕富平和邱兆军。
14日中午,办案探员示意熊义方给吕富平打电话,熊称要与吕富平见面,在一起喝酒。狡猾的吕富平在电话里询问:“你是不是出事了?如果是,你就用普通话说。”熊义方原本说的河南话,在电话里突然改用了普通话。话一出口,吕富平大惊失色,匆匆聊了几句后就借故挂了电话。熊义方口音的小小变化,也引起了办案探员的注意。经进一步讯问,办案探员了解到:吕富平从没有让这两个民工去过他家,他们每次都是约在吕富平租赁的车上见面。
下午3时,办案探员在西安市东郊一家属院内,找到了吕富平租赁的白色“富康”轿车。没过多久,吕富平走出来准备打开车门时,被当场抓获。吕富平二话没说,主动向民警交出了一箱文物。经查,内有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7件,还有一般文物等共计54件。吕富平还主动检举他人,说还有两箱文物在邱兆军处。
1月22日,另一重要嫌疑人邱兆军主动到公安局自首。但是,归案后的邱兆军矢口否认自己拿走了两箱文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案发前吕富平和邱兆军曾口头约定:万一盗墓事情败露,当被讯问所盗文物的去向时,就互相推诿,以“你说我拿了,我称你拿了”的踢皮球的伎俩来应对警方,让办案探员找不到东西。办案探员多次讯问,在他们的互相推诿中寻找破绽,吕富平的心理防线最先崩溃了,他交代出文物被藏匿的事实。在吕富平家中,办案人员查获了剩余的被盗文物。这样,从古墓葬出土的119件被盗文物,就全部被追回。经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国家二级文物11件,国家三级文物47件。
目前,吕氏家族古墓被盗一案还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西安碑林在今天重放异彩,吕氏先祖功不可没。
2.吕门四贤:文物考古的先贤
“吕富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吕氏家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呢?”记者疑窦重重。
韩队长告诉记者,根据《西安府志》记载,吕氏先祖为汲郡(今河南汲县)人,至北宋时定居蓝田。两宋时期,吕氏家族成员以儒为本、浸染禅学、热心文事,对北宋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吕大防、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四兄弟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之家,兄弟四人皆登及第,被后世称为“吕门四贤”(注:另有史料记载,吕氏兄弟共五人,四人登科及第,其中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和吕大临都在《宋史》中有传记留下)。
吕氏兄弟不仅学养深厚,也在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多奠基性的贡献。吕大防官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号称“贤相”,封汲郡公,主持刻绘了《长安图》、《兴庆宫图》,同时他还主持了杜甫草堂的重建。北宋神宗年间,吕大防镇守成都。他到了成都,首先去拜谒草堂。可是看到的却是“松竹荒凉,略不可记”的景象。于是,吕大防命人重建草堂,重新画了杜甫的画像挂了起来,而且还扩大了草堂的面积。至此,草堂具有了祠堂的雏形。
吕大忠移《石台孝经》于“府学之北塘”,为西安碑林的创始者。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吕大忠创建西安碑林这段历史,记者特意走访了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副馆长赵力光先生。赵馆长告诉记者:现在大家慕名前来参观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北宋龙图阁学士吕大忠,见唐代石经埋入土中有所损坏,甚是可惜,为了保存文物,便将这些石碑移置于长安文庙大成殿后方,更以玄宗皇帝《御注孝经碑》为始,把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所书古碑,集中在一起,这便是所谓“碑林”的由来。
吕大钧则是北宋关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在同胞兄弟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所著《吕氏乡约》提倡建立“外无异人,旁无四邻,无寇贼可御,无闾里可亲”的共和大家庭,是关学道德礼教的代表作,使“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吕大临。他是我国最早的金石学家,撰《考古图》十卷,这是现存最早的古器物图录,也是金石学、中国文物考古学的奠基之作。《考古图》收录了当时秘阁、太常、宫廷内藏和民间青铜器224件,石器1件,玉器13件,大多是价值极高、造型精美的精品。每器先摹画器物图像,定以器名,然后又附短文叙述时间、地点、大小尺寸、容积重量、流传经过及收藏情况,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参考书籍。《考古图释文》是吕大临对85件青铜器的文字用《广音句》四部进行编排,系字于其下,用于纠正当时人们对古字的形、音、义的一些传统看法,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第一部参考书籍,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推崇。
自宋以来,吕氏家族在陕西蓝田世代繁衍,在蓝田县五里头村至今还有吕姓家族的后裔,吕富平就是吕姓本家。
如果吕富平的作案嫌疑查证属实,那这样一个历史久远的古老家族的古墓却被后裔所盗,真是让人感慨。


被追回的部分文物
3.反思:有效抢救大型古遗址及重要古墓葬是重中之重
盗掘古墓的犯罪分子自然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也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古墓遭劫也应引起我们自省,沉思如何切实可行地保护古代留下来的文物遗产。
谈到古文物保护工作,西安市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王久刚先生说:“文物工作中艰巨而又迫切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有效地抢救地下文物资源,如古遗址、古墓葬,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研究对大型古遗址及重要墓葬的保护方法和技术。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一批批古遗址、古墓葬及相关的科研资料就会丢失,这种丢失会造成一段历史文化的失落,这种损失是无法挽回的。”细数古墓盗掘案件,王久刚先生还说:“盗墓者首先破坏了文物的史料价值,由于他们的盗掘只是为了攫取财物,往往对古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过去还有一些文物通讯员,遇有情况就报告,现在农村的人员流动大,外出打工的多了,信息不通,使得被盗和丢失的文物多于被追回的。”
关于打击盗墓的问题,公安局二处五大队韩清龙队长说:“我们发现部分古墓盗窃者所拥有的设备,简直可以用专业化来形容,远远高过保护部门一筹。比如有的盗墓者开的是高级越野车,即使被发现,他们也能很快逃走,保护部门的车辆根本追不上。再则由于缺少经费,全国许多地方的田野石刻无法雇人长期看守、巡逻,使得它们被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此外,借助先进的勘探设备、炸药的盗墓者盗掘速度极快,文物保护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内抓住盗墓者。我们有了《文物保护法》之后,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法律条款,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对古文物遗址及墓藏的保护工作。”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