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
【文物名称】行气铭
【距今时间】超过 2300年
【出土时间】不详
【现存地点】天津博物馆
【特征描述】文物长 5。4厘米,外径 3。4厘米。器呈十二面棱柱状,中空,顶部未透,下部有一直径 3毫米的穿孔,与中空内孔相通。
【文物评价】行气铭是一件反映气功历史的珍贵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
天津,冬季的清晨,寒冷有轻雾。
记者挤下公交车,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中想着那件还未谋面的古玉,脚步沉重。
城市的街头,人们行色匆忙,车来车往。
穿过一条街道,在一片草坪中,一位满头白发,一袭白衣的老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老人微闭着眼睛,打着太极拳,阳光透过雾气,洒在老人的身上,脸色微红。只见他嘴部微动,缓慢、深长地吸气,伴随着上肢慢慢举起,呼气时上肢缓慢放下。呼吸间,伴随着一招一式的动作,老人的身体协调地舒展着,缓慢、沉稳,优雅而轻松。
看着老人悠然的神情,一时间,记者竟出了神。那件神秘古玉的面纱还未揭开,一件 2300多年前的古玉,会是什么样?一件存在众多谜点和争议的古玉,又有什么奥秘?一件传承至今的体育健身宝典,会有什么强身秘笈?难道会有太极拳的招式?
太多的不解,想着这些,记者快步奔向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刘渤与本报记者合影

行气铭

天津博物馆外景
实习记者翟玮摄影王倩杜建雄城市快报
古玉《行气铭》作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陈放在形如天鹅状博物馆的中心地带,即天鹅的内腹之地珍宝馆。珍宝馆面积600平方米,百余件国宝级文物精品,陈列其中。不断往前,深入到馆中尽头,一件不大的苍绿古玉,在灯光的映衬下,异常醒目。
白色水晶的托面上,是用木托置放的“行气”铭古玉。晶莹剔透的水晶,衬着苍绿色的古玉,相得益彰,引人入胜。即使隔着玻璃,静静的文物仿若有生命在跳动,一件在历史的长河中辗转的古玉,仿若正向人们述说着什么,印证着什么,那远去的战国,远去的生命。
文物寸余大小,器物内未加打磨,留有“斧凿”痕迹。器表磨制光滑,阴线刻篆体文字,每面 3字,铭文36字,另有重文符号 8个。铭文内容为:“行气,深则需,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春在上,地其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据珍宝馆陈列内容设计及负责人钱玲介绍,在我国现有的文物藏品中,玉器上刻有铭文的极少,想不出有哪个可以参照的文物进行对比。这凸显了《行气铭》的珍贵,但也给文物的考证带来了争议。文物上的这段铭文,郭沫若的解释为:“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经路相反而退进,退则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天津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刘渤,负责保管此玉多年,高高的个子,戴着一副大眼镜,很是和蔼。看着展窗内的《行气铭》,他向记者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好像这件古玉有说不完的故事。“简短的几十个字,却论述了呼吸和行气的全过程,以及静气功经验的总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除此以外,该器物表面晶莹光滑,边角处理丰润,抛光均匀,经过二千多年的流传,至今表面光亮度极高,穿孔大小均匀,也可验证战国时期的抛光技术和钻孔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让世人为之惊叹。”
李鸿章后人旧藏?
天津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行气铭》曾是合肥李氏旧藏之物,这里的合肥李氏,据钱玲介绍,相传是李鸿章的外甥。这一仅有的线索为这块古玉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
老收藏家认为,李氏家族百余年来既做官又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在收藏界颇有威望。尤其是李鸿章,1870年被清政府派往天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主持北洋防务,文物极有可能在那时已流传到了天津。
据资料记载,李鸿章的侄孙、李经羲的儿子李国松,也是南北知名的大学问家和大收藏家。他有一个习惯,就是他的书房钥匙,串在随身携带的钥匙串上,谁也拿不走。即使是朋友来借书,也要登记。他的收藏遍及青铜、甲骨、瓷器、古钱、字画各类。他一生深居简出,不屑做官,但又要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开支,只得拿出藏品典当维持生计。《行气铭》是否因此流传他处不得而知。
还有一种猜测,就是李鸿章另一侄孙、李家老五李凤章的孙子李荫轩,他的不少藏品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至今,在上博的青铜器馆内,仍可以看到藏品的介绍牌子上,注明了“李荫轩、丘辉(其妻)捐献”的字样。据天津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行气铭》是征集而来,那么,此文物也不排除兄弟博物馆之间的交换之物。无论如何,此玉几经辗转流传,1976年才被天津历史博物馆征集珍藏,现展于天津博物馆内,使天津市民有幸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此件珍藏。
小囊匣 大用途
那么是什么方法使距今两千余年的《行气铭》保存得完好如初,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刘渤介绍,保护玉器的关键是防尘、防震、防蛀。而《行气铭》的保护装置,竟只是一个不大的紫色囊匣。
记者在展厅看到了原装囊匣内的木托。古香古色的木托上,安放着国宝《行气铭》。此木托分为上下两层,每层配有一个囊匣,上层木托托扣住内层囊匣,下层木托托扣住外层囊匣,两个囊匣内壁衬有柔软锦缎,起到了防尘、防震的作用。木托中间有一圆柱,此圆柱的大小正好可以置入《行气铭》的空心内,使文物得到固定,防止了震动对宝物的伤害。一个小小的囊匣却设计得如此巧妙,也正是它的保护,才使更多的人看到古玉的原貌。
来源:城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