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鱼
在浩瀚的中国古玉长河中,鱼是众多玉器中最为常见的形象之一。鱼的存在历史可以说比人类存在的历史还要早。在远古时代,鱼与先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农业发明之前,鱼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时至今日,鱼仍是人们的美膳之食。同时又因“鱼”与“裕”“余”谐音,后人经常以玉鱼作为佩饰品,喻意富足有余。
史前至西周出土玉鱼时代特征
鱼形佩在史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像辽宁省阜新胡头沟墓地出土用绿松石为材质制作的鱼形饰佩物,片状、头、尾、鳍俱全,头部为单钻孔,形态自然。良渚文化时期浙江余杭反山墓地出土有阴刻线雕刻分叉尾鳍的玉鱼,造型逼真。新石器时代除彩陶上有鱼纹外,玉器雕琢方面有精制的,也有简略的。虽数量不多,但南北两个不同区域出土的鱼形佩,是玉鱼时代最早的物证。
商代动物形玉雕极盛,仅在妇好墓就出土了75件玉鱼。商代人赋予动物玉雕以生灵之气、神灵之美。商代玉鱼主要特征为制作简练,形体扁而薄,呈片状。由于用旧料或残破料改制,鱼身或直或弯,尺寸不一。鱼眼以圆形大眼为多,在鱼身上有用短直等距离的阴刻线表示背鳍、腹鳍,极少数的鱼身带有鳞纹,鱼鳞为横纵垂直于线的小弧线,鱼尾为分向两侧的公叉尾,吻部向上下两边外撇,形似钉帽,一端有的做成刻刀,有的做成勺,兼有实用之意。
从西周各墓地出土的实物分析,玉质的鱼形佩作为动物形玉雕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广泛存在于各地西周墓葬中,其出土数量很多,且型制各异。一种为片状雕,写实性强,形象生动,鱼身扁平或直或曲,张口圆目,在背部有一大鳍,腹下有两小鳍,两面纹饰相同,分叉尾,口部穿孔,有少数在背部穿孔。另一种为圆雕的出土于亚侯墓,玉鱼从中部被剖成两件,这种型制在商代是从未见到的。西周玉鱼既有佩饰也有从葬玉,放在棺罩上作悬挂物,其中的长条形玉鱼较商代身长,也有鱼身拱起呈弧形。
唐至明代玉鱼风格各异
令人瞩目的唐代玉器从目前出土数量上看还较少,而且很零散,但从质量上看却件件精彩。像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中出土的一批玉器就是目前发现数量最大的一批,玉带钩、镶金白玉镯、八瓣花形玉杯、玉杵、兽首玛瑙杯等,但未见玉鱼。传世品中有一件唐代玉摩羯鱼在《古玉精英》中著录,尤为珍贵,而且与内蒙古喀会沁旗出土唐双鱼银盘中的摩羯鱼形象相近,这件玉摩羯鱼是迄今所知唯一的一件唐代圆雕玉鱼。
宋代玉鱼大致分为两种:一是鱼身有鳞纹的鱼,嘴长而前伸,嘴与头之间有阴线相隔,单阴环眼、双环眼并存,腮的边缘也有阴线将腮与鱼身相隔,鱼身饰网格纹,背鳍呈锯齿状,鱼尾呈曲面状摆动,富有动感。这种采用鱼衔莲荷的器型,荷叶边缘向内翻卷在宋代极为流行,是一种寓意吉祥之物。而另一种玉鱼是无鳞鱼,鱼身清瘦,大多呈跳跃状,昂首翘尾,眼多数为一凹型小坑,腮部以一短而粗的阴线勾出,有些鱼的身侧有一条细而长的阴线自腮部直至鱼尾,鳍、尾琢有阴线。
考古发现的辽、金玉鱼较少,主要是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的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辽玉鱼、玉双鱼、摩羯鱼等,其采用透雕的技法,碾琢工艺十分精致。
明代玉器生产水平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玉器数量较多,考古发掘出土与传世品都极为可观。明代玉鱼的特点是:不强调生态写实,失去力度,有些图案化,鱼身上的菱格纹取代鳞状纹,腹鳍、尾鳍比其他时代小,背鳍不发达,缺少刺骨之感和刚直的刻画,比较呆板,没有活力。
玉鱼雕琢在清代达到鼎盛
清代玉器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设计之妙、造型之奇都达到鼎盛时期。此时的玉鱼作为佩饰数量巨大,其玉质洁白莹润,器形浑圆,造型生动,纹饰刻画精细繁缛,带有装饰性,抛光技术精湛,光泽强烈,常作鳜鱼、鲤鱼、鲶鱼,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还出现了对称鱼、双鱼等图案。而荷叶与鱼雕琢在一起的题材在此时也被广泛采用,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在雕琢上都有别前代的艺术风格,有着很大收藏前景和升值空间。
来源:西安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