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古玉市场

> 我们都到潘家园“捡漏”去

我们都到潘家园“捡漏”去

http://feicui168.com 2008-02-07 11:37:14
    早在1995年,欧洲的旅游地图就已经标出了北京的潘家园。如今,潘家园已成为收藏爱好者的淘金乐土。在收藏热的今天,到潘家园比的是眼力和知识
 
    我们都到潘家园“捡漏”去
 
    7月3日,时间是凌晨4点,潘家园旧货市场大门口已然人影晃动。骑在装满工艺品箱子的三轮儿上的是摊主,车子停靠路边的是顾客。他们三三两两地闲聊着,有几位急性子的等得不耐烦,就把门打得咚咚直响。4点半到了,大门打开,人群“哗啦啦”迅即涌入。
 
    早在1995年,欧洲的旅游地图上,就已经标出了这个北京的旧货市场。随着收藏热的日渐升温,潘家园的人气也越来越旺,平均每天有四、五万人次的游客光顾这里,周末更是超过十万。潘家园,不仅成为中外游客眼中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热点,更成为收藏爱好者向往的淘金乐土。
 
    打着手电来寻宝
 
    令人奇怪的是,人群在进得门来之后迅速地安静下来。人虽多,秩序却不混乱,也无喧哗之声。顾客们耐心地看着小贩们收拾好摊子,然后睁大眼睛搜寻各自的目标。这时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人都带着手电筒。耳边不断传来窃窃私语声,只要哪里有一阵嘀咕,十有八九是又做成了一桩买卖。
 
    天色放亮时,“鬼市”就结束了,许多人手上有了几个瓶瓶罐罐。一个中央美院学文物鉴赏专业的学生正沾沾自喜,他拿个罐子对记者说,这是乾隆年间的,花一百多块钱买来的,得拿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目前潘家园区域聚集了北京古玩城、北京古玩城书画艺术世界和潘家园旧货市场在内的多家收藏品交易市场,各具特色。北京古玩城、北京古玩城书画艺术世界走的是高端路线,相形之下,以“地摊”为特色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更受普通民众欢迎。
 
    潘家园的旧货交易开始于清末民初,一些满清遗老遗少家道衰败后,靠变卖祖宗遗珍过活。由于面子拉不下来,为躲避熟人,他们来到潘家园偷偷捧着古董站街。时间定在大清早就是因为这时候管理不严,一些来路不明的物件比较容易脱手。“鬼市”一词也由此得名。而赶“鬼市”的人一般都是行家,如果真有货就很可能被他们“抓”走。
 
    如今,北京的各个景点都来此抓货。全国各地的商户云集于此,天津的杂项、河南的玉器、宁夏的陶器、云南的刺绣、西藏的唐卡、河北的铜器与家具等,莫不汇集于此。在这里你能看到有玉石、首饰、木雕、竹刻、珐琅、烛台、粉盒、佛像、香炉、餐具,还有景泰蓝、老照片、老镜框、老唱片、老乐器、老钟表、老收音机、老照相机、老月份牌……论品种样式,不下几千种。
 
    据统计,潘家园旧货市场日交易额百万余元,年交易额超过4亿,年利税2000多万元。从占地规模、商户数量、交易额、客流量等每个方面来讲,堪称全国旧货市场第一,被誉为“全国种类最全的收藏品市场”、“全国最大的民间工艺品集散地”。
 
    希拉里在这里买了把锡壶
 
    昔日“土得掉渣”的潘家园已经俨然一个国际化的交易场所。许多小店铺门口的“欢迎光临”居然用中文、英语、日语三种文字写成,不少摊主会用简单的英语讨价还价。
 
    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办公室里,一个小本子上写得清清楚楚: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曾在这里买了一把民国的小锡壶,在回忆录《亲历历史》中,她还专门提到了这段经历。此外,泰国公主诗琳通、罗马尼亚总理、希腊总理、法国国防部长……先后光顾此地的政界要人、名人的名单可以列出一大串。
 
    活跃在潘家园的老外大多是中国通,热爱中国文化,对传统的老东西兴趣极高,如唐卡、旧门窗、做点心的各种模子等。他们讨价还价,比中国人还地道。但摊主们懂得如何吸引他们。潘家园摊主可谓卧虎藏龙,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同别的地方商贩不同,他们都乐于交流,而且各人都有自己的本事。“墨友斋”主人王东生自幼就喜欢书画,他的画曾赴日本展出。葫芦徐的葫芦,养冬虫必备,而且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离这到哪儿都没这么好的葫芦。皮影经销商马德民,来自皮影世家。1992年开始搜集皮影影卷,足迹遍及东北、陕西、山西、河北。他曾为一位日本教授搜集过1800册旧皮影的影卷,还专门组织演出,现场录制了电视节目。
 
    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中心总经理崔新未说,下一步,潘家园旧货市场将提高旧货市场的档次。其中包括与中国收藏家协会合作,将更多的藏品项目引入市场;举办各类会展,开办收藏门类知识讲座;发挥专业人员优势,启动收藏鉴定和拍卖活动等。
 
    7幅假“清明上河图”
 
    6月18日上午,潘家园旧货市场举办了一场由多名著名文物专家组织的免费鉴宝活动,鉴宝活动受到收藏爱好者强力追捧,全国各地千余名收藏爱好者带来3000余件藏品请专家鉴定,令人遗憾的是,经专家鉴定,仅有1成是真品。
 
    当天早上6时许,潘家园旧货市场内的现代收藏馆门前已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收藏爱好者。“活动前,我们几乎未做宣传,没想到消息不胫而走,来鉴宝的人竟如此之多。”活动的主办方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和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9时许,鉴宝活动在该馆二楼多功能厅准时开始。著名古陶瓷鉴定家杨静荣、青铜器鉴定家贾文忠、古玩具鉴定家张德祥等文物鉴定界的大腕悉数到场。“我们先期发放了300个号,可排队的人还是很多,不得已又多发了200个号。”
 
    “我听圈内朋友提到这个活动,马上坐飞机从外地赶来了。”一位张先生说,他几年来在文物收藏上花费了数万元,而他对自己的收藏也很满意。“这次来鉴宝,只想让专家确认一下,没有别的意思。”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收藏者都认为自己的藏品是“宝”,少有人虚心面对此次鉴定结果。
 
    在鉴宝过程中,发生了滑稽又引人深思的一幕。几名收藏爱好者先后拿出“家传”的《清明上河图》,都称自己的是真品。“这些都是仿制品!《清明上河图》只有一件真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等到现场专家的结论一出,几人全部变了脸色。
 
    另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当天平均每名收藏者都带来6件左右的收藏品。“由于目前的拍卖市场火爆,而股市又相对平静,许多人都转行做起了文物方面的投资,其中投资心切的人不少。”活动组织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捡漏”也要比眼力比知识
 
    “有人曾在这里花35元买了一把刀,最后卖了15万;还有人花300元买了对黄花梨椅子,卖了10万……”正是在一个个潘家园“捡漏”故事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潘家园。但是,要想淘换到这些宝贝,需要知识,需要眼力。有人在这里交了学费,也有人淘到了真宝。
 
    据说,有人花几万元买了幅又黄又旧的古画,鉴定后发现是假;也有人花200元买了个宋代瓷碗,自以为拣了个漏儿,可专家却说连十元都不值。当然,也有人在这里找到了心中的至爱。据说,一位老者找到一套清代的善本书,掏光了身上的钱,抱着心爱的宝贝走路回家;还有一位电话机收藏者,家中的各式藏品,大多是从这里收得。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承认,来潘家园捡漏的几率是越来越小了。王东生的话说得有理:“宝贝是越来越少,原来捡漏希望是30%,再往后是10%,现在就算只有1%了,可只要有希望就会有人来。”
 
    “我逛潘家园不是为了搜寻能让我发财的宝贝,而是为了找点自己喜欢的东西。”28岁的余小灵女士的话代表了一部分潘家园“新生代”顾客的心态。
 
    如果我们都抱着余女士这样的心态去逛潘家园,或许会有更新更好的收获吧。
 
    相关链接
 
    何为"捡漏"
 
    收藏者中的一句行话。意为花很小的代价即获得了物超所值的藏品。在书画古玩交易中,卖家或看走眼,或本就不识货,把真迹当赝品,将珍珠视为鱼目来出售,碰上识货的买家,就捡了大便宜,这就是捡漏。
 
                        来源: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