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海外回流艺术品成为主流拍品
2004年从国外回流艺术品已成为中国拍卖市场的主流拍品,全国许多艺术品拍卖公司,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多种形式,征集了不少流失海外的古玩字画回归祖国,其中不乏珍稀精品。以近现代名人字画为例,仅天津国际拍卖公司在2004年所征集的1000件拍品中,从海外征集来的作品达500多件,且海外拍品成交率高达80%。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在2004年全年拍品中,海外回流艺术品占到了总量的40%,而上海保利秋拍的回流拍品更是达到70%。
据悉,2004年国内十余家著名拍卖企业中,海外回流文物拍品平均已占全部拍品的50%以上,回流艺术品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60%。
此外,不少人通过出国机会,也不断从海外买回中国珍贵文物。收藏家李文达,利用出国探亲机会,曾先后从日本买回(清)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8幅水墨花卉册页、阮元的书卷和孙中山的墨迹。
假货赝品充斥古玩市场
笔者曾多次到北京潘家园和天津沈阳道两个国内较大的古玩市场购物,发现各种赝品到处可见,瓷、玉、杂、画各个门类都有假货。不法商贩作伪手段较前更加高明,玩骗局游戏更加狡猾,致使不少人上当受骗。
在2004年春夏之交,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的地摊上,有个摊贩卖假青铜器“觚”。绿锈红斑,间或点点银地,声称是甘肃出土的生坑东西,索价5000元。有个戴眼镜的中年人看了看又放下。遂过来一个“买主”给价3500元,紧跟着又过来一个“买主”还价3800元,均未成交。既然别人都说不假,“眼镜”思忖片刻,志在必得,眼看他花了4000元买走了这件赝品。
有的商贩不仅坑害收藏者,也蒙骗业内的同行。有个古玩商拿一件民国早期的“300件”青花穿带瓶卖给同行。此瓶做工精细,品相上乘,底款为“江西瓷业公司”。按行里规矩,行倒行得给对方“留量”,原本价值1万元的东西,说是只“倒本”5000元成交。后经鉴定竟是赝品。原来是自己买了假货,又转嫁他人。
时下市场上流通的赝品,并非都是粗制滥造的低劣仿品,也有高仿精品:不仅有高价位的“明清年代”的“官窑”,也有价格不高的“民国时期”的嫁妆瓶;不仅有自称盗墓来的“出土文物”,也有“流传有绪”的“传家宝”。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艺术品制假、卖假、坑蒙拐骗现象严重,阻碍着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成熟的步伐。
不是精品不动心
据业内人士反映,2004年以来,古玩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和特征,则越是高价位的精品,其成交率就越高。傅抱石的《云中君和大司命》,因其笔精墨妙,其成交价竟高达1700万元。徐悲鸿的孤本《十二生肖册》以880万元成交。除名人字画外,瓷器、玉器、古典家具和鎏金佛、竹、木、牙雕等文房雅玩,凡是年份好、做工精、品相上乘的,即使是超行情的价位,也仍有很高的成交率。
收藏精品不仅要有财力和魄力,更必须具有识别精品的眼力。眼力是专业知识、购买经验和市场信息在购买瞬间的综合反映,稍有失误,就会造成很大损失。许多买家从见什么买什么,到有了自己明显的选择,买真字画的准确性提高了,他们逐渐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了具有良好升值空间的精品。流传有绪的受到追捧,艺术大师的精品受到追捧。相反,一些名家的作品,成交价则远低于市场的预计,苏富比的陆俨少《秋山图》立轴成交价仅为9。6万港元,在嘉德、华辰等拍卖会上,也有大批名家作品流拍。
我国的文物历史背景深远,不同年代所产生的文物,皆显现出不同的特质及市场性。因此,投资收藏者,要充实专业知识,掌握市场信息,明确收藏理念,方能在复杂多变的古玩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张金明/文 庞铮铮/摄)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新华网 2005年01月24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