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念亲: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央视《鉴宝》栏目玉器专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鉴宝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关于“和氏璧” 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奉献楚厉王。厉王以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复献之,王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荆山,泪尽而继之以血。王见状,使人问其故。和答曰:“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因感其忠,悯其刑,封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
“和氏璧”产生的时间和地点:
1.时间:春秋时期楚厉王至楚文王,即公元前757至公元前677年约80年之间。
2.地点:楚国的荆山,即今湖北襄阳市南漳县境内。
问题之一:卞和怎样找到玉?
远古时代人们开采玉料的方式主要是在玉矿脉露头处敲击剥离矿石或捡拾已风化剥落的玉料(图1)。卞和应该是在山中偶然发现有着厚厚皮壳的玉璞。
问题之二:卞和如何识玉璞?
玉璞是指从原生玉矿上剥落的玉料,由于长期风吹日晒雨淋,外表形成了较厚的风化层,与一般石料很难区别。卞和怎么就能信心满满的认定玉璞中是上好的美玉呢? 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敢认定原石在厚厚的皮壳之下就是上好的美玉,所以不得不怀疑这个故事有演义的成分。
问题之三:和氏璧是什么样的?
猜想1:原石状态 楚文王获此美玉后舍不得雕琢成器,而是将它奉为宝贝而珍藏。
猜想2:精美的玉璧 璧是一种圆形扁平状的玉器,中央有一个圆孔。春秋战国时期是使用玉璧最繁盛的阶段,玉璧表面往往雕琢了丰富的纹饰。
问题之四:和氏璧是什么材质?
猜想1:和田玉 不管是和田籽料还是山流水料,都特征明显,当时宫中不乏玉石鉴定高手,由此可见卞和所献的一定不是和田玉,所以造成冤案。
猜想2:独山玉 河南南阳独山玉的产地与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阳最近,所以独山玉的可能性较大。然而独山玉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开采利用,至卞和所处的春秋时期已普遍流传,楚国的玉石鉴定高手们没理由不识独山玉。
猜想3:拉长石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和氏璧为拉长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记述“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符合拉长石的变色光学效应,且杜光庭曾随唐僖宗入蜀避乱,亲眼见过传国玉玺,其描述应该可信。但拉长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传说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状,有较厚的皮壳,拉长石却未曾见到似有皮壳的形态出现过。
总之,史料对和氏璧材质和外观的描述只言片语,只能寄望于真正的和氏璧重现人世,解此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