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石录》的作者高兆先生,是清初著名学者,祖籍渤海。1000多年前迁居福州南门外凤坂村,后移居福州台江骑顶。祖上书香门第,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并收藏有大量史前古动植物化石、陶器、玉器、青铜器,以及非常完整的整块的甲骨文和成捆成捆的竹简等等。
高兆先生不但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才华横溢,为人谦逊正直。他既对寿山石进行研究加工,收藏有许多寿山石精品,又利用经常往返京城的机会,赠送给王公贵族、名流学士,这些人或估价遗钿,或回送书画,为寿山石文化的发展风靡与昌盛打下坚实基础。后来,高兆先生和好友陈越山等几位朋友合股,开采寿山石而声名鹊起。见《观石录》:“日数十夫,穴山穿涧,摧崖为谷,达路之间,列肆置侩,耕夫牧儿,咸有贸贸之色。於是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锦囊玉案,横陈斋馆,接文彩则增荣,共欣赏则无倦。”
我小时候,亲眼见到在离我家不远的一口大鱼塘和水田内,就有高兆先生年轻时研究寿山石,加工寿山石锯下来堆积成两堆的边角料,五颜六色、品种齐全:绿的似细雨青苔,黄的像三月枇杷,红的如桃花嫣然,白的与象牙相似,晶莹得一尘不染……我们周边的人们把这些边角料统统称为“涂涂石”。小孩和打丝线需要画画的人们,都会特地上那儿拿上几块用,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末。到了文化大革命前,高兆先生送给我家祖上的上等寿山石精品还有几十块。如艾叶绿一块,四方形,似细雨中的青苔,绿透通明,温润细腻;田黄冻一块,名人薄意《牧归》,金黄灿灿,温润细腻;红田一块,钮头,四方形,通红鲜艳,夕阳般血红,萝卜丝明显;还有水晶十几块,个个如“秋空无云,天色独垂”。
高兆先生对寿山石的研究有着极其高深的造诣。几百年前就第一个提出“一相抵九功”的最佳相石法和最佳解石法。此两种方法至今还是雕工、石农和收藏家铁定恪守之规则。见《观石录》:“石有络,有水痕,有沙隔,解石先相其理,次测其络,于是避水痕,凿沙隔以解之。”“石理不一,相石为难。肤黄中白,肤白中白,肤苍中黄,中玄黄,肤黝然,不可以皮相。”“石质厥润,锯行其间则热,行九热迫而燥则裂,解法水解为上。”
高兆先生写《观石录》时,为什么不写自己的精品,而是去写朋友的呢?这是高兆先生的智慧之举。这样既避免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吹自擂的嫌疑,又做大了寿山石的场面,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寿山石从此成为名流学士,王公贵族争相收藏的妙品,帝皇案上拜祖祭天的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