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欧阳进权 文/图
核心提示
在艺术品市场整体低迷的当下,往年备受追捧的寿山石也遇冷了,不过在上周末买寿山石竟然还需要一大早赶去排队。
上周末,由福建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出的首届海峡艺术品交流会寿山石专场准时在福州举办,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收藏爱好者踊跃参与,两天时间共成交109件藏品,成交率突破60%,成交额达到361.23万元。在艺术品市场呈整体调整态势的情况下,这样的成交量令人瞩目。
这也从另一侧面印证文交所“福建模式”的成功,即以交流会模式为艺术品提供通畅的流通渠道,改善艺术品“买进容易变现难”的困局,创造除拍卖会、商铺经营以及地摊买卖之外的“第四种交易形态”。
寒冬早晨提前4小时排队
上周六,也就是1月7日上午10点,正是首届海峡艺术品交流会正式开幕的时间,记者在现场看到,收藏爱好者已经在交流会大门前排起了长龙。
排在第一位的藏家早晨6点就抵达了交流会现场。在现场排队的多名藏家称,最近天气比较冷,否则有人会更早赶过去排队。
当天上午10点整,工作人员打开艺术馆展览厅大门的那一刻,情绪高涨的石友蜂拥而入,第一位冲进会场的藏家早在网络上选中了心仪的藏品,到场后直奔结算台买单。最后这名收藏爱好者一下子挑选了18件寿山石,既有印章,也有把玩件和摆件,总共花费了25.83万元,挑选的石种主要是芙蓉石,此外还有一件高山玛瑙洞石、一件坑头石和两件善伯洞石。排在第二位的藏家则买了10件寿山石,当场刷卡付了8.7万元。
文交所“福建模式”被热捧
记者获悉,由于不少藏友都是以前寿山石交流会的老朋友,熟悉购买流程,此次交流会主办方变更为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同时交流会升级为海峡艺术品交流会,很多藏友凭借着对主办方的信任,未看实物就直接下单购买。在周末的交流会现场,记者还意外地遇到了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的后人吴民先老先生。吴老平时收藏字画,对金石篆刻有深入研究,对寿山石也有所涉猎,此次他从北京赶到福州,正巧参与此次盛会,此次交流会的盛况让吴老先生深感不虚此行。
由于首届交流会吸引了众多藏友的参与,不仅福建本省藏家踊跃参与,也吸引了很多外地的收藏爱好者。此次交流会的成交情况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首届海峡艺术品交流会寿山石专场共计展示180件寿山石精品,周末两天总共成交了109件藏品,成交额达361.23万元。而记者同时获悉,目前福州一些寿山石商家,已经两三个月成交低迷。此次交流会之所以被热捧,除了主办单位具有公信力外,藏品价格比市场价略低也是重要原因。
相关背景
艺交会破解变现难困局
福建海峡艺术品交流会,简单地说,就是文交所通过资源整合,为藏家提供买入和卖出平台。
与其他文交所单一推进“类证券化”的艺术品交易模式不同,海峡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提出“艺术品交流会”模式的宗旨就是为收藏爱好者服务,为藏家打造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艺术品流通渠道,以改善长久以来艺术品“买进容易变现难”的困局。这种模式的诞生,被称为艺术品市场中除拍卖会、商铺经营以及地摊买卖之外的“第四种交易形态”,不仅有效补充了艺术品市场原有层级,也为各地文交所拓展思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可称之为文交所的“福建模式”。
打破全国文交所沉闷气氛
实际上,2011年下半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中明确叫停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以及类证券化交易模式。随后火爆一时的“份额化交易”变得很低迷。不少业内人士对文交所的赢利模式表示担忧。“如果没有份额化交易,文交所如何生存?”这是不少人的疑问。在各地文交所慌张应对的同时,由福建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福建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却脱颖而出。
从首届交流会的实际成交,以及前两届的征集来看,“福建模式”是成功的。2月4日的沉香、象牙专场已经进入图录的制作当中,春节前藏家即可看到部分交流会的精品。而3月3日的海峡艺术品交流会又将迎来一场寿山石盛宴,本周五至周日(1月13日至15日)开始征集藏品。
“省政府在研究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份额化交易的弊端,所以成立前就研究目前的"福建模式"。”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所谓的“福建模式”,主要就是搭建三个平台,分别为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艺术品产业运营平台、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