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形龙(图2)。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
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玉龙扁环状,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部雕出两角,龙须、嘴、鼻、眼部皆以阴刻线表示,身体一圈皆以阴刻线饰以纹饰,应是龙鳞的最早表现形式,用以佩戴的小孔是打在整体造型下方近尾端。这件玉龙的发现意义重大,可谓中国古代玉器传统题材“咬尾龙”的开山鼻祖。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四千年左右,较红山文化稍晚,主要分布于湖北荆州地区。此期亦有玉龙出土,但数量和工艺略逊于红山文化时期,代表者如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的一件玉龙(图4),最大外径3.8、厚0.8厘米,玉呈黄玉色,表面有灰白沁斑,龙体蜷曲呈?状,嘴部微张,上颌凸出,下颌较短,尾部呈钝尖形。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200年,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器制作水平空前发达,器型种类也非常之多,唯龙纹玉器较少,仅见龙首玉环(图6)和龙首玉镯(图5),且表现的不够具象,所以很少有学者把它纳入龙纹探讨的范围。
综上所述,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所出玉龙,虽形制及细部略有所别,但亦有鲜明的共同特征:
1.龙体皆蜷曲呈环或?状。
2.皆圆雕,面为椭圆形且单独成器。
3.龙首之形象皆以现实动物之头部抽象表现,如猪首、熊首、马首等。
4.整器圆钝,不见棱角,器表大多光素无纹,少数饰以网格纹,细部特征皆以阴刻线表示,造型原始质朴,雕工简约豪放。
5.器表多有钻孔,为佩戴穿挂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