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知名工艺美术师、天下玉家领衔设计师佘国珍接受了记者专访,畅谈了他将莆田木雕工艺融入玉雕创作的特别体验。
佘国珍出生于雕刻世家,父亲佘文科是莆田木雕名匠,兄长也是福建省知名的民间艺术家、工艺美术师。佘国珍说,他自幼跟随家人学艺,深受艺术熏陶,“那时为了生计,一家人到过全国许多省份为当地寺庙或庵堂塑佛造像,在一次次实践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也丰富了阅历。”在佘国珍看来,他从父亲那里学到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雕刻技艺,而是雕刻者应有的“矜持之心”,“父亲常教诲我们说,作为雕刻艺人,必须保持一份平常心,努力做到心如止水,才可能雕塑出真正庄严静穆的佛像作品。他要求我们在创作理念、艺术视野、文化修养等各方面都要加强,在吸收继承传统工艺精华的同时,勇于创新,大胆结合现代雕刻手法,为传统工艺美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多年的玉雕工作中,佘国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的作品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讲究人物之间、人物和祥禽瑞兽之间的呼应。此外,他的玉雕技法相当特别,很大程度上糅合了木雕技法,“这与我早年习事木雕不无关系,我喜欢将莆田木雕中立体圆雕、精微透雕和三重透雕等传统绝艺移植于玉石雕刻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玉石雕刻风格,比如作品《普陀岩》和《西方三圣》。”
佘国珍表示,因木雕刀具锋利,创作时容易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问题,他早年就养成了“慢想快手”的创作习惯,后来将这种手法延续到了玉雕创作中,“正所谓‘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慎付东流’,在雕刻之前,应该经过深思熟虑,作品的基本雏形应当提前在脑海中有了深深印迹,在下刀或者劈石的阶段应该果断,速度要快,‘十劈十准’,有一种稳操胜券的坚决,而不是切一点儿想一会儿,惦记着过后可以这里再修点那里再补点,这样犹犹豫豫肯定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本报记者 罗震光
实习生 蔡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