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古玉器(接上)第二怪是,重皮不重玉。这是南北通病,北方更甚于南方。考其根源,大凡由于不能辨料,只好凭借皮张来肯定是否为子料,最终堕入盲目,沉迷于皮张,反而忽视了玉质本身。笔者在苏州朋友店里曾看见徐州的玉商来进货,一般偏好满皮或大红皮的件头,这样的皮张如果加上没毛病的好玉种价钱是奇高的,他们专挑玉质杂混色泽黑青的,认为物美价廉,花三四百元钱就买到了这么高级的红皮玉器。姑且不论这皮张是真是假,或是人工加色,就算全是真皮,没有好的玉种,那是一点戏都没有的。苏州玉器行的人背后戏称这些专买皮的人为“空子”,这是以前青洪帮的黑话,大概是说他们尚没有入门的意思吧。
第三怪是,玉器论白论克买卖。玉器以白为贵,北方比南方更看重白度,这本不错。可是玉器除了色度之外,还必须综合考察其油性、硬度、韧性等指标。同为和田子料,在色度相差不远的前提下,其余几项就显得尤为要紧。玉器加工完成后,价值的高低还取决于工手和有无绺裂等毛病。经常看到有玩家根据玉器白度,划一定价多少钱一克的怪现象,将其余几项指标视若无物,如此玩玉,可谓简单化矣。
玩玉的人最关心的问题自然是价格问题。笔者觉得玉器价格有两个特点:一是行内价与拍卖价悬殊。以江南一带为例,一件大拍可以上万元的玉器,一般在行内交手大概不会超过四千。因此交行选货,然后送拍是有很大利润空间的。另一是南北差价悬殊。明清以降,玉器制作销售和消费中心主要在苏扬一带,因此这里的老玉储量和新玉产量都大,市场价格自然低,北方尤其是中原玉器的价格就显得高,因此常见北方的玉器商人来南方进货“很出价”,因为有南北差价存在之原故。(待续) 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