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报业集团驻穗记者 李纪泽 通讯员 黄振生 文/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兼乐石”。中国英石之乡英德市的中华英石园月初入选广东文化产业园,同时,该园的一件英(奇)石精品《吉祥如意》也创下了天价,由18万元的底价开始竞买,一路攀升直至71.2万元成交。在这场英石专场拍卖会上,全场94件英(奇)石精品,成交61件,总成交额是底价的1.5倍。一方英石传承一种文化,收藏经亿万年造化且每一件都不可复制的英石,为身处盛世中的我们平添了许多文化品位。
英石国宝 飞龙在天
英德市中华英石园收藏了数百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命名生动的名贵英石。进入一楼大厅,迎面一件1米多长约30厘米高的《飞龙在天》“飞”入人们眼球,无论是普通观者还是奇石藏家,都会情不自禁地凑到跟前细品。偶有提问:《飞龙在天》价值多少?答曰:无价。为何?再答:此石为中华英石园的镇馆之宝。
除了馆内珍藏的这部分英石精品小件、中器外,更多的大器、大盆景则是置于相当于数个足球场大的中华英石园院墙内,这是第二部分。数十件英石大器,有的方圆数米,重达百吨,命名则是依据其形状而来,有的名为《象群闹山》,有的叫做《寿星出门》……每一件都无不具有其逼真耐看之处。“虽在露天,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也无不贵重,随便哪一块,说不定就是一辆宝马,也可能是一辆奔驰。”业内人士打趣而又实在地说。
米芾拜石 瘦皱漏透
英石,乃英德特有的一种石灰岩石,经远古地壳运动后裸露地面,再经过亿万年日晒雨淋长期自然剥落而成。由于其“石状尖峻硬实”、“嶙峋折皱”、“石皱盘旋为涡既怪又秀”,故能令人“细读英石魂,英石撼心田!”
早在宋代,英石就被开发利用,“英州石山,自城中入祯山,涉锦溪,至灵泉,乃出石处”。也有“专以取石为生”的“采人”即今之“石农”,这类人须有专业技术,要“就水中度奇巧处錾取之”。上等英石在宋代已成为皇家贡品,元代被列入“文房四玩”,元明两代被列为“四大名石”之一,到了清代则被公认为全国四大园林名石之一。
英石独有“瘦、皱、漏、透”的自然特性,使其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深受历代官员富商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苏东坡、米芾、杨万里、陆游和清代朱彝尊等都留下咏评英石的诗文佳作。米芾曾任英德??县尉,留下“拜石”的故事流传民间,他提出“瘦、皱、漏、透”的相石标准,千百年来已成经典。苏轼也曾二过英德,相传其三大玩石“仇池、九华、雪浪”中的仇池石与九华石都为英石。这位大文豪特别喜欢仇池石,“以高丽所饷大铜盆贮之,又以登州海石如碎玉者附其足”。后来还因这块石头引起当朝附马都尉王晋卿嫉妒,提出用唐代著名画家韩干《二马图》相交换,诗来文往打了一场沸沸扬扬的石与画的“官司”。
英石中最具传奇旅历的当数矗立于西子湖江南名石苑里的英石骄子《绉云峰》。此石嵌空飞动,形如云立;高2.6米,狭腰处仅为0.4米;黝黑如铁,摇曳空灵,曲折多变,具有“形同云立、纺比波摇”的视觉魅力。该石清初置于循州节署,为总兵吴六奇所有,适逢其恩师查继佐来粤作客,见到此石便摩挲把玩,依依难舍,并题名“绉云”。总兵忍痛割爱,令部下将该石运往海宁,成全恩师爱石夙愿。当查氏回到老家浙江海宁时,只见梦牵魂绕的“绉云峰”已屹立于屋后的“百可园”中!从此留下了一段“门生千里赠奇石”的佳话。另据宋《渔阳公石谱》记载,“绉云石”的历史出身竟是宋朝“花石纲”所遗之石!
北京故宫御花园中布满全园的也是英石,共有27件之多,体大的高2米,最小的仅0.7米,“参差相配卧者为嵩,立者为华,坐者衡而行者岱,靠植花木其际宛若天成……”而上海、天津、苏州、杭州以至日本、英国、美国亦收藏了不少古英石精品。美国的一间博物馆里,就有令苏东坡曾朝思暮想长达8年的《壶中九华》,还有明朝大臣顾鼎舍命保护的《正直老头》。
收藏英石 仁智者乐
“英德那得许多石,误入天公假山国。”英德石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虽然解放前后英石的开发与收藏一度处于沉寂状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地方经济的勃兴,英石文化及其产业又如深埋地土之竹节,一遇春雨即拔节成林。随着国运日益昌隆,赏石、藏石也渐成现代人的一种时尚。人们从四面八方乃至境外国外踊跃来英德,探寻英石的真谛,领悟英石的内涵,领略英石的风采。徜徉于英石园里,或行走在30里奇石长廊中,人们或品茶论石,或挥毫写石,或论价交易,英石已成为圈中人和游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传承光大英石文化的活动中,自然少不了文人名家的倡导。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代知名作家贾平凹曾不止一次来英德赏石藏石,并发表了美文《说英石》:“英石的名贵在于它的质朴和简约,在于它整体的气势和细节的奇巧,如车中的‘宝马’,用不着装饰,只擦拭干净。它所具有的石文化品格,正大而独特……”
英石的趣味,英石的价值,使它的倩影遍及五湖四海,芳名远播世界各地。作为友好使者,英石当之无愧地屡屡成为馈赠国际友人的国礼。上世纪末,广东省代表团访美,将一座现代英石盆景赠给沙拉姆皮博迪博物馆;受外事部门委托,英德市人民政府挑选的《鸣弦石》,赠送给日本神户国际和平石雕公园,成为中日友好的“和平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