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收藏家胡正文将古玉界分为三种:馆藏派、学院派和市场派,而他自认是三派的综合体。
走进胡正文的家,玉璧、玉瑗、玉镯、玉璜、玉俑、玉马、玉鹰、玉龙、王铖,满屋琳琅满目的各类大中型古玉器,仿佛是默默的证人,诉说着主人对于古玉的执着追求。身为前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兼玉器珠宝委员会执行主任,他曾从1995年到2000年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为解放日报文博版开专栏撰写古玉鉴赏方面的文章。胡正文在古玉收藏和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也可以从中国当代四大文物鉴定专家之一的史树清先生为他亲笔题写的“正文古玉天地”的牌匾上得到印证。
捡起失落的文明
20世纪60年代,玉器被打入“四旧”的行列,不仅玉的价值得不到认识,人们甚至以买玉为耻。胡正文的父亲当时在彭浦机器厂工作,却喜欢经常去地摊上淘玉。胡正文的小学同学嘲笑他父亲去地摊上捡破烂,这让年幼的胡正文感到很没面子。但父亲却跟他说,地摊上有历史,并拿出一个瓶子,说那是距今14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魂瓶,是古时人们存放灵魂的瓶子,胡正文一下来了兴趣。
相比父亲喜欢的明清玉器,胡正文更喜欢汉之前的古玉。玉器在汉前是神权和君权的象征,虽然形制简单,但其内涵却非常丰富,而更吸引胡正文的是古玉的神秘感。
十几岁的时候,胡正文在地摊上看到一块兽面纹的青玉璧。见其内圆外圆的形制非常罕见,于是掏出5元钱买下了他平生第一块古玉。不过他真正的收藏之路,是在文革中他17岁那年舍身保护文物开始的。
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小将欲将上海龙华塔当作“四旧”烧毁。当时还是学生的胡正文见状奋不顾身跳上了塔基,毅然制止他们点燃那把愚昧的火焰。胡正文的大义凛然带动了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大家一起成功地阻止了这种野蛮行为,危难之中龙华塔安然无恙。同年12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厅接见了他,并鼓励他继续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出力。
这次经历使胡正文认识到自己对中国古代文物的深厚感情,也使他决定通过收藏来保护祖先的历史遗物。工作以后,胡正文开始到全国各地的地摊淘宝。几十年下来,胡正文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古玉鉴定经验,也从藏品中挖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这种慢慢发现和解谜的过程,胡正文乐在其中,称自己是在地摊上考古,所谓“在地摊上考古,在地摊上慧眼识宝,地摊上捡起失落的文明”。
五法鉴定古玉
我国对古玉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古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标准件,也没有科学的测试手段,完全靠经验。”
目前民间有着大量不见于史载的新器形古玉,在印证史料暂付阙如的情况下,胡正文认为需要谨慎下结论,不可轻易否定老祖宗的东西。比如早期人们看不懂良渚文化玉器,认为是汉代玉器,20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了良渚文化后才真相大白。
在古玉的研究上,胡正文非常强调悟性。古代玉器大全之类的书籍,只能体现5000年中国文明史的冰山一角,如果完全按图索骥,肯定误入歧途。为此胡正文举了个例子,他拿出一本有名出版社出版的、由国家权威博物馆专家主编的一本讲古玉的书,其中有张照片介绍清代一种名为扣锈的玉器造假手法,但同样的照片又出现在了一件明代玉器的图示上。
胡正文将古玉界分为三种:馆藏派、学院派和市场派,而他自认是三派的综合体。经过多年的摸索,胡正文总结出了鉴定古玉的五种方法,即第一看神韵,第二看工艺,第三看出土特征,第四看氧化层(包浆),第五看材质。
从神韵上说,“古人得到一块好玉不容易,因此每一件玉器都经过精雕细琢。”因此真的古玉艺术品一定是形神兼备的。
从工艺上看,不同时代有符合当时特点的工艺特征,有超越时代的工艺特征,便是赝品。古代玉器是使用原始陀机雕刻而成,工具较差,因此表面会留有凹凸的沟纹,而现代机械仿造的玉器则非常平整。
从出土特征上看,古玉经过几千年泥土和矿物质的侵蚀,会产生深入到玉器肌理的蚀斑点、钙化斑和沁色。这种沁色同样也是判断真假的标志。珍品的沁色色彩多种多样,分布均匀自然,而现代染料仿造的沁蚀则色彩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