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着行李箱、抱着大麻袋、排着长队……这不是在火车站,而是上月中第十四届艺博会“艺术品收藏鉴定活动”的景象。但被这300多名收藏爱好者抱去验明正身的“宝贝”,结果却是九成以上是赝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收藏市场可谓“平分秋色”,其中广州的收藏市场最为庞杂,藏品交易也最为灵活和多变。广东是全国文物市场开放得最早的地方,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步到现在,已经走过40年的历史。这40年来,广州的文物收藏家有着怎样的收藏故事?民间收藏热存在哪些收藏误区?
市民“家宝”
九成是“流?”
第十四届艺博会上月中在广州举行,“艺术品收藏鉴定活动”吸引了超过300名收藏爱好者,带着自家“宝贝”前去验明正身,结果是赝品率在九成以上。而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省博物馆传出的消息也是,在多场免费鉴定活动中,市民“家宝”九成是赝品,绝大部分还是质量低劣的伪造品。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黎展华表示,现在相当多收藏属于投资性收藏,收藏爱好者看上文物中隐藏的巨大商机,受巨大的利益驱使,心态浮躁,总想侥幸“捡到宝”、“一夜暴富”。但求富心切的同时,缺乏文物常识、难以辨别真伪和判断价值是首要问题。而且部分收藏者贪图便宜,从社会上种种不正规渠道购买藏品,有的则听信某些人信口编的故事而上当。
据了解,中国的文物市场分为三级,最低的一级是古玩店、古玩城、地摊和旧货市场;二级市场是注册的艺术品经纪公司、国家所有的文物商店;第三级市场则是拍卖行。目前市场上拍卖和交易的文物总量是赝品多于真品,而绝大多数初级入门者在天桥、黑市和路边摊买文物,赝品率就更高了。另外,不少人以为祖传的、旧的东西就值钱,也是一种误解。
民间文物市场假货泛滥,文物鉴定专家不专业或滥竽充数,也是不少收藏家担忧的问题。目前,一般收藏者缺乏文物鉴定渠道,容易听信一些并不懂行的“专家”而购买赝品。从事文物鉴定的专业机构主要是省、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人数极少,再分摊到几十个文物门类就更是捉襟见肘。而且文物专家主要是在国有文博系统工作并由国家评定为副教授职称的人,但这些专家往往缺乏市场经验,而有实际市场经验的民间专家却没有准入制度。
民间收藏调查
抱着家藏“宝贝”找专家鉴定的,绝大多数是民间的收藏爱好者。据统计全国大城市的收藏人群比例是10%,广州作为全国三大文物收藏市场之一,收藏人群的比例更高,保守估计至少有60万人。
每10人就有1个玩收藏
广州至少60万发烧友
收藏发烧友
客厅鱼缸、窗帘挂钩都是古玩
家住天河的李先生是一名收藏爱好者,对他而言,收藏不为投资,纯粹是个人兴趣。“收藏到一件称心如意的东西,身心愉悦,还因此结交了一批新朋友。”
记者在李先生家中看到,虽然他的藏品大大小小也就50多件,但种类繁多,而且这些藏品没有“束之高阁”,都是和生活密切结合了起来。
一只花800元买的陶瓷鱼缸放在李先生家客厅的一角,几尾小鱼欢快地游着,很有生机。“鱼缸是宋朝的胎,水草在里面长得好,还能发芽。”客厅里窗帘的挂钩,竟然是民国时期老西关人家用的蚊帐挂钩,古朴中透着喜气,据说每只花了200元。书房的桌上,立着一个花270元淘来的“红灯”收音机,打开开关,收听效果很不错。一只小“乌龟”在书架上探头探脑,其实这是一把老铜锁,相当别致。
李先生的藏品中,还有铜锤、小秤、算盘、尺子、笔筒、胡椒瓷瓶、唱片等各种各样的物品,或小巧可爱、或古拙大方。其中最贵的一件,要数一个青花四方烛台,花了李先生2000元,而最便宜的小铜盒,才花了2元。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收藏的原则是“对眼”,对上眼了,看着喜欢了,价格也合适,就买了。至于是否会升值,这个不是他考虑的问题,“不转手,只是放着欣赏”。
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淘宝的地点多在西关古玩城一带,其中最常去的是源胜玉石工艺街的地摊、文昌北的天光墟,“从不光顾天桥地摊、黑市”。“淘宝”经常带给他惊喜。一次,他在文昌北一家店铺淘到一套唱片,俄罗斯版的芭蕾舞剧《天鹅湖》,3张才花了9元。“真是淘到宝,太珍贵了。”为了听这个唱片,他还计划要去淘个旧式唱片机回家,好好欣赏一把。
玩收藏的过程中,他还结识了几个古玩收藏家和古玩商人,平时一有时间就会找他们交流。“我对铜器了解比较多,比较敢下手,但书画、陶瓷很少买,因为不懂行。”有时他会和懂行的朋友一起去“淘宝”,让专家出主意把关。
广州收藏市场
玩家廿年增加4倍 花样越来越多
像李先生这样的民间收藏爱好者在广州还有很多。
“全国有过相关统计,大城市收藏人群的比例为10%,即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搞收藏的,广东的比例高过全国。”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黎展华说。据黎展华介绍,目前全广东的收藏人群至少有过百万人,其中广州占了六成左右。目前,收藏队伍日益壮大、收藏品种日益丰富、民间收藏越来越热,已成了不争事实。
“搞收藏”的概念比较笼统,业内人士将其分为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两大类。本地的收藏家邹永生告诉记者,“我们心目中真正的收藏家要人品好、业内口碑好、有学识,而且藏品要达到一定量,并且注重传承。”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衡量,“我认为广州目前真正称得上收藏家的很少,但收藏爱好者群体很庞大,难以统计。”
据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统计,省内民间收藏人士的数量增加迅猛,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余万人增加到50万人,其中古陶瓷收藏者有3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3倍。以省收藏家协会为例,该会成立于1997年,目前正式会员已有上千人,其中广州占了约六成,现已申请尚未获批的“准会员”也有上千人。会员的年龄从30岁到80岁不等,其中20~40岁和60岁以上的收藏家各占三成,40~60岁的占四成。“据我了解,收藏爱好者有低龄化趋势,最小的才两三岁,在家人的影响下收集动漫玩具、芭比娃娃等。”黎展华说。
收藏品种超过2000
此外,收藏门类越来越多,也是广东收藏的特色。黎展华说,据统计,目前收藏类别超过2000种,除了传统的书画、邮票外,还有机票、门票、打火机、相机等新种类。协会成立之初,划分了13个专业委员会,如徽章专业委员会、邮币卡专业委员会、集彩专业委员会等,如今则发展到22个,“门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从零敲碎打到系统收藏”。
广州收藏市场最庞杂
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成为全国最早开放的文物市场;上世纪90年代后,文物收藏热继续升温,更是成为了一种投资和发财的新选择;2000年后,收藏呈产业化发展的同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古玩收藏市场,更是景象万千。
与此同时,在藏品档次和对藏品研究的深度方面,广东省在书画、古陶瓷、徽章、奇石等领域均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还涌现了一批家庭博物馆和收藏馆,仅广州初略估计就有上百家。尽管这些家庭博物馆的规模大小不一,但已成为业内人士和收藏爱好者相互欣赏和交流的一种好方式。藏品的交易也从地摊、古玩市场走向拍卖会,网络拍卖,广东的收藏家也开始走出国门,去国外拍卖文物,“率先引领海外艺术品回流中国”。
如今广州、北京、上海的收藏市场在国内可谓“平分秋色”,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古玩交易集散地、上海最为经典、传统,而广州的收藏市场最为庞杂、交易最为灵活、多变。
近两年,中国艺术精品频频在海内外拍卖市场登台亮相,成交活跃,令藏家惊喜不已,但总体来说,在省外、国外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广东的身影似乎越来越少,为何广东在艺术品投资方面略显落后?专家们认为,除了理财和投资的观念存在差异性,重经济价值、轻文化价值,整个市场比较浮躁也是因素之一 ,广东普遍低调、不露富的性格,也使得广东的收藏呈现“墙内开花墙内香”,在外面并不突出。
行家教路
初涉收藏谨记
“十四不要”
民间收藏爱好者购买文物要注意哪些方面?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给记者总结了“十四不要”。
1.量力而行
不要超过自己的经济实力搞收藏。最好明确自己的主藏品种和兼藏品种,不宜什么都收藏;对收藏的资金要做好安排,没有富余的钱不宜收藏。
2.不熟不藏
不要涉足不熟悉的收藏领域。
3.切忌冲动
不要因一时冲动购买贵价藏品,特别是自己看不懂的藏品,要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多看、多问、多想,搞清楚了才买。
4.切忌“批发”
不要一次过大量地购买同一种藏品。
5.不轻信故事
不要轻信文物商贩编造的动人故事和媒托之言,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作出独立判断。
6.“平?”无好
不要幻想用低价购买到珍稀品。俗话说: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
7.少买低档藏品
不要购买市场上过多的低档的藏品。
8.质优仿品也有升值潜力
不要轻视仿品和复制品,因为一件好的仿品,既可以作学习对照标本,过百年之后也会升值。
9.先问价再端详
不要不问价就拿来看,以防失手损坏器物,卖家漫天要价索赔。
10.灯下不看货
不要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看器物,“灯下不看货”是行家的经验之谈,看货最好在自然光下进行。
11.眼见未必为真
不要相信“眼见为真”。有的人以为亲眼看见在墓地现场挖出来的东西就是“真品”,其实这些很可能是“陷阱”,是预先埋好的“地雷”,专门引贪心者上当。
12.人生地不熟易上当
不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淘宝,要小心陷阱。
13.传递器物要小心
不要粗心大意传递器物,以确保器物交接安全。
14.不要购买非法文物
收藏家故事
专收海外流失文物
西关收藏家与马未都齐名
在广州60多万民间收藏爱好者中,藏着不少大师级收藏家,他们有的专门在国外收流失文物,有的收藏上万件民俗藏品,都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努力。
“泰斗”黄金源
落叶归根 200件流失文物抱回国
出了地铁站西门口C出口,步入海珠中路旁边一条小巷子里,一家挂着“瓦趣轩”牌匾的建筑映入眼帘,和周围的建筑相比,古香古色的装修,彰显其“身份”不同。
“北有观复馆,南有瓦趣轩”,广州收藏界人士说起“瓦趣轩”,一语道破“瓦趣轩”在广州的地位。这个北,指的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私人博物馆,而“瓦趣轩”则是黄金源的私人博物馆。“瓦趣轩”内部也布置得古色古香,玻璃柜中陈列着各式瓷器,这个私人博物馆平时大门紧闭,主要供研究、鉴赏和业内交流所用,如果有人上门参观,须提前预约。
黄金源虽已70多高龄,但身体硬朗,讲话有条不紊。去年,他结束了美国的“瓦趣轩”古玩店业务,将毕生收藏的200件流失文物运回祖国。“让这些凝聚老祖宗智慧的珍稀宝物,落叶归根。”其子黄俊然说,这个工程如同“蚂蚁搬骨头”,耗时费力,但乐在其中。因为是珍宝,不放心托运,很多时候亲自带上飞机,一路抱回家。最夸张的一次是将一个高81厘米、宽49.5厘米的“青花开光人物将军罐”带回家,因为罐子又大又沉,父子俩一人抱罐身、一人拿罐盖,从美国上了飞机,一路抱了回来。
出国成了收藏专家
上世纪70年代,黄金源就开始收藏和研究古瓷玩物,经手的藏品数难以计数。“瓦趣轩”一般会陈列上百件藏品,以瓷器为主,也有字画、古家具、玉器等。黄金源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陶瓷和工艺品,因为身在华侨家庭,经济收入还可以,没有固定工作的他就利用手头的余钱买喜欢的东西,积累到一定数量后,留下精华,再把不太喜欢、有些缺陷的转手。“改革开放前,平民百姓收藏文物是非法的,我就像个地下工作者,是秘密进行的。”
1991年出国,是黄金源收藏生涯中的第二次起步。中国人到国外,生存方式无外乎“四把刀”??菜刀、剪刀、转刀、剃刀。黄金源与众不同,他一到旧金山,就开了“瓦趣轩”古玩店。“出去时什么古董都没有,从写书法、卖书法开始做起。”随后,他开始从古玩街、古董店淘宝,做古董商贸。因为有基础、兴趣和学识,经营很快上正轨,在当地华人中名声颇高。后来,他担任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学院副院长,成为美国华人收藏协会名誉会长。
宝贝不卖只“晒”
“青花开光人物将军罐”是黄金源不惜代价,在美国竞拍得到的。这是目前市场上最高的将军罐,全罐通景,墨分五色。罐身呈现的“兰亭胜迹”,不仅50多个人物各具神态,所绘山峦、溪涧亦栩栩如生,是康熙青花中的绝妙珍品。黄金源没有向记者透露成交价,他说,目前“瓦趣轩”的绝大部分藏品都不会拿来出售和交易。“主要拿来参展,在各种展览上‘晒一晒’,让更多老百姓欣赏到中国的古文化和老宝贝。”
目前,黄家父子收藏的唐宋元明清瓷器已达数百件,并陆续带了回来。黄老还继续参加国内外文物拍卖会,希望尽量买回流失国宝。如今,黄老仍潜心致力于书法、陶瓷的研究,通读各种典籍。他说,在收藏界,能准确辨伪、断代和定价的全方位人才不多。“只有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还原古代文化的延续、发展和真相,才是收藏大家。”
“杂家”邹永生
上万件藏品摆满20多个展馆
邹永生在广州收藏界以“杂”出名,其收藏种类之“杂”、藏品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邹永生在文昌北经营一家小铺“赏瓷楼”,铺内仅约10平方米,放了各类器物和饰物。邹永生不只有一个“赏瓷楼”,还有几大间收藏室。今年,他的上万件民俗收藏品有了一个新“家”??花都“故乡里”岭南文化主题公园,20多个展馆放的全是他的藏品。藏品包罗万象:400把古尺、500杆古秤、600对蚊帐钩、3000件寿字瓷器,各式各样的古旧家具、古锁、古陶瓷、油灯,林林总总的文革时代用品等……甚至连古老消防车、农耕用品都有,令人大开眼界。他收藏了造型各异的中西古锁500多款。其中最小不到1.5厘米宽、1.3厘米高;最大的高40厘米,大如小水桶。密码锁有的开锁方式是一首诗句,当锁上的六个按钮转到同一首诗句顺序时才能打开。
粮票换得第一件藏品
邹永生玩收藏有20多年历史。他回忆,小时候有次去同学家玩,发现一个花瓶中插的桃花开得特别灿烂,同学的爸爸告诉他“这是因为花瓶靓”。毕业后,他到增城下乡,一次在一个农户家里看到一个罐子,农户告诉他,用这个罐子装榄角“一年都不会坏”。他喜欢上了那个罐子,拿出身上所有的粮票换了过来,由此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件藏品??康熙青花瓷将军罐,该藏品保存至今。
1979年,他回城进了一家装修公司,中午休息时就在附近转悠。当时广州有了全国第一个古玩集散地,就在清平路,他每天都去,看上了瘾,并尝试开始买古玩。当时清平路吸引了大量北方的古玩商,一些没钱住旅馆的商人一下火车后就当街摆卖。“当年真货多,交易快。”本地买家赶“墟”买了货后,回家洗洗整整,就可以再拿来卖了,这也是“天光墟”最早的由来。
“发烧”之初,因收藏知识匮乏,邹永生上过当。一次,邹永生被“忽悠”到了附近一家旅店,好几个商人争着和他做生意。他把家里买电视的钱都带上了,买了不少。随后,他请人吃饭,酒足饭饱,其中一人喝醉后说,“老兄,你上当了,货是假的。”
“以前做这行,知识很缺乏,主要靠请教老行家、老师傅,学经验。就算有书,也要托人从香港买才能看到。”上世纪80年代中,邹永生拜广州收藏界奇人??高峰为师学古董,他还自费参加文物鉴定班。为了参加培训,他于1991年辞职成了自由职业者。
心得:玩古董要自在舍得
“玩古董要有自在的心态。”邹永生说,“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尽管拥有丰富的藏品,邹永生仍不认同自己是收藏家。“我最多是个收藏爱好者。”他认为,收藏家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人品要好,第二是能著书立说福荫后人,第三才是藏品丰富。他说,他正朝着“收藏家”的方向努力。
“大师”黎展华
名师字画扫一眼就能辨真伪
走进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拍卖策划师黎展华在白云区矿泉街某小区的工作室,墙上挂的、桌上堆的、柜里装的、床头摆的,全都是字画。其作者不乏方楚雄、黎雄才、关山月等名家。黎展华的名字在书画收藏界尽人皆知,他凭借20多年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对书画鉴定达到了“一扫即知”的炉火纯青地步,并赢得了“黎一闪”的美号。
黎展华告诉记者,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广东在全国率先引领了海外艺术品的回流,这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在那之前,广东不少古玩商到港澳甚至欧洲等地的跳蚤市场、古玩市场淘宝,是参加拍卖会主要方式之一。曾有一个德国的拍卖会,参与的广东人多达12人。2000年后,组团竞拍的形式开始增多,成功率也高了。
在黎展华看来,广东的收藏市场在2005年最活,藏品交易异常活跃,一年内若干个拍卖活动,不仅有从上午到下午的直落场,还有拍卖夜场。金融危机后,藏品的成交量萎缩,拍卖场所减少。“2010年,广东的收藏市场应该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更为感性,会有个好开端。”
心得:辨真假不迷信权威
黎展华说,刚出道时也曾看走眼。一位朋友将一幅黎雄才的作品拿给他鉴赏,他看后赞不绝口,并当即买下。后来才发现是赝品。他说,书画鉴定不要迷信权威,即使最权威的鉴定大师也都不能包次次准。
对于收藏,黎展华有一个原则:投资收藏其实就是学做人,挑选字画的标准是看画家的道德、功名和文章,收藏字画的人也要讲究道德、功名和文章,不能惟利是图。(成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