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考古成果首次集中亮相
500余件文物串起申城6000年
上海考古大展开幕,展品规模上博办展史上罕见
“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昨天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规模之大在上博办展历史上罕见。此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考古成果首次集中亮相,共汇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地区出土的文物精品500余件,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玉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南宋官窑瓷器、元代金器、明清文房用品、宗教遗物等,串联起了上海6000年发展轨迹。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城市要面向未来,但一座城市若是不懂得过去,未来又能走多远呢?此次展览历经几年的筹备,是对上海6000年文明史梳理得最清楚的一次,对于未来的城市规划意义重大。”
福泉山象牙权杖首度展出
处于良渚文化圈的上海地区先民,曾达到上海史前文明的高峰,与同期其他区域考古学文化相比,在社会结构、礼仪制度、手工技艺等方面都显示出强大的文化实力。
2010年上海青浦区福泉山遗址权贵墓葬出土的一件长约97厘米的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可谓全国首件得到有效保存和复原的象牙权杖,此次是首度向观众展出。它证明了当时的上海地区已经形成金字塔形的社会分层结构,具有阶级差别,让人们了解到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权贵享有何等至高无上的特权。这件权杖利用整根象牙剖磨制成,主体为片状结构,器物表面装饰有精美繁缛的细刻纹饰,用浅浮雕的方式加以表现。这种纹饰只有良渚文化中的高等级玉器中才有,细看由羽冠、梯形人脸、野兽的大眼睛等元素组成,象征着人骑在兽上、祖先对于神兽的驾驭能力。它的发现,也说明了良渚文化礼器系统中,除了以往认为的玉质礼器,还存在以稀有资源为材料的其它质地礼器。
广富林:上海早期城镇雏形
西周后期至汉代,上海进入新一轮发展期。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充分显示上海松江区广富林是一处相当繁荣、等级较高的聚落,已经显露出上海早期城镇的雏形。
汉代广富林遗址出土过不少十分重要的建筑构件,如绳纹板瓦、筒瓦、子母企口地砖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展出的子母企口地砖,纹饰、做法以及凸出来的榫卯结构均与汉代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中央官署铺设的地砖相同。汉代只有官署才会铺有这样的地砖,这给予了考古专家大胆的猜测:汉代的广富林很可能存在规格甚高的官署性质的建筑,这一区域的等级很可能非同一般。
明代墓葬折射尚古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是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段盛行的占主导地位的审美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考古发现的上海地区明代墓葬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物品来看,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盛行尚古的社会风尚。
此次展览展出了不少仿上古三代、汉、宋代式样的明代仿古器。比如1969年浦东新区陆家嘴陆深家族墓地出土的明代白玉严卯,四面方柱体,刻字规整,有明显使用砣具的痕迹,布局稀疏,仿的就是汉代严卯。又如1993年黄浦区打浦桥顾东川夫人墓出土的明代白玉双鸟形扇坠,仿的就是宋代风格,宋代流行双动物并立的玉器。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上海地区尚古的社会风尚不仅指造型、纹饰上的仿古,更指一种古朴、古雅的审美观念。从此次展出的宝山区朱守城墓出土的座屏、笔筒、砚台、印盒和镇纸、压尺等文房用具不难窥见一二。该组文房选料讲究,造型或秀美或朴拙,多素面,特别注重通过线面的装饰、过渡与映衬来表达器物的神韵,小器大样,是明代晚期苏作家具的珍贵实物。在紫檀木制品中流行嵌银丝和螺钿装饰的做法在苏、松地区颇为流行,当时的人也认为极古雅。
文化报记者 范昕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