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缠腰,是古代每一个官场中人最终的奋斗目标。在唐宋两代,唯有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才有资格佩玉带,而在明代,只有一品官才拥有宝贵的玉带。由于玉带非比寻常,历代玉带的设计均别出心裁,制作十分精美,装饰图案能反映时代特色且蕴含丰富的吉祥意义。即便是早于玉带板出现的玉带钩,古人也把简单的钩体做成龙形,并在带钩上雕琢各种纹饰,以图吉祥。
图文/ 钟葵
解读中国古代玉带
玉带板,古代称之为“带钅夸 ”,宋以后俗称为“玉带板”,是装饰革带用的薄片状玉制品。据资料记载,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即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的东西,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
蹀躞带只有一根?(皮腰带),一副带扣,不用铊尾(缀在?末端的大块玉带板)。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由胡人骑士传入中原。现在发现最早的玉带板为汉代制品,表明汉代已出现玉带。汉代玉带板皆为片状,以长方形为主。
唐三品以上官员佩玉带
到了唐代,玉带成为官服的一部分,是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身份象征。《新唐书?舆服志》记载:“唐高宗显庆年以后,则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钅夸 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钅夸 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钅夸 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钅夸 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瑜石带,钅夸 八。”当时的玉带大多是双?、双扣、双铊尾。通常,革?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钅夸 即玉带板缀在带套上,玉带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官员级别的高低。
按《新唐书》的记载,三品以上文武官员佩十三钅夸 金玉带,但与出土文物并不相符。1970年10月,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两瓮唐代窖藏,其中有7副玉带,有两副是15钅夸 ,5副是16钅夸 ,均与《新唐书》记载的13钅夸 不符。按常理推测,带钅夸 数量超过朝廷最高官的玉带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使用,因此这些玉带有可能是专为皇帝制作的。何家村出土的七副玉带中有5副的玉带板光素无纹,只有两副有纹饰。一为剔地隐起伎乐人纹双铊尾带钅夸 ,另一为剔地隐起白玉狮纹单铊尾带钅夸 。其琢工刚健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反映了唐代朝野进取向上的精神面貌。
唐代玉带板除长方形外,还有圆形、桃形、多角形等,带板纹饰盛行胡人、宴乐、莲花等,这些图案与唐代与外域少数民族交往频繁以及佛教的盛行有直接关系。玉带板的人物构图简洁明朗,线条平直简练,对人物的刻画夸张与写意兼具,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一般来说,玉带可从?、带扣和铊尾的数量分为几种制式,即单?、单扣、无铊尾;单?、单扣、单铊尾;双?、双扣、单铊尾;双?、双扣、双铊尾。在使用双?的情况下,前?两端均钻有穿插扣针用的小孔,?的末端缀有铊尾,穿过带扣后,铊尾在后腰际垂向地面,其吉祥寓意是“顺下”,即顺从民意。后?的两端装有带扣,通常用金属制成,但也有用玉制成的带扣。
王建玉带有明确制作年代
五代十国时期的玉带,前?不镶玉,后?缀有7块方形玉带板,号称“排方”。前蜀建立者王建生前所用玉带为7钅夸 、1铊尾,共8片。据铭文记载,制作玉带所用玉材于永平五年(公元915年)遭火焚,王建遂命重新碾琢大带,这是古代唯一一件有明确制作年代的玉带。带板上均琢龙纹,其精雕细刻胜过盛唐时期的玉带板,但在气势上与盛唐龙纹相比又略逊一筹。
宋代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官服仍沿唐制,着紫袍佩玉带。传世玉带钅夸 有出土于河北定州北宋静志寺塔基地宫的青玉云雁纹铊尾,出土于江西上饶南宋赵仲湮墓的青玉池面人物带钅夸 等。青玉云雁纹铊尾应为当地佛家子弟供养佛陀而献纳置入地宫的,而青玉池面人物带钅夸 应为北宋晚年之作,此玉带有桃形、长方形玉带板各一块,正方形玉带板7块,除桃形玉板光素无纹外,其余8块均琢有池面隐起人物纹,人物头束巾,身着宽袖长袍,盘腿而坐,铊尾人物站立,头戴小冠,身着宽袍,披斜巾,右手执烛。与赵仲湮池面人物带钅夸 相似的还有墨玉人物带钅夸 ,这两条玉带均为宋代皇家所用的精品。
辽金时期的玉带已接近明制,带板数约20块左右,吉祥图案大多为春水秋山、天鹅、海东青之类,雕工考究,只不过桃形带板的朝向比较乱,有的桃尖朝上,有的桃尖朝下。金代玉带十分罕见,1958年出土于吉林省扶余县的金扣玉带,现存玉钅夸 18、铊尾1,均光素无纹饰,还有金扣及二金环、一金嵌海贝,应为单铊尾玉带。元朝大臣范文虎生前所用玉带为素带板八钅夸 ,与史书“公服偏带正、从一品以玉,或花或素,并八钅夸 ”的记载相符。张士诚父墓出土的青玉带有素带板25块,反映了元末玉带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