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零散到集中,从“地下”发展到有关部门引导发展,从小家庭作坊到呼之欲出的产业园,今天的深圳三联水晶玉石文化村渐渐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5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的前一天,记者漫步在作为本届文博会分会场的布吉街道三联社区街头,处处感受到玉石产业带给当地的活力。
经过13年的发展,三联水晶玉石市场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加工的品种有天然水晶、缅甸玉、
翡翠、玛瑙、宝石等,并形成了完整的原料供应、成品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链。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此加工出品的缅甸玉和巴西水晶在业内已广为人知。该社区辖区内现有相关从业人员3000人,其中水晶加工约占65%,玉石加工约占35%,年产值超2亿元。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我国著名的水晶玉石文化产业基地、东南亚的水晶玉石出口基地。
谁能想到,这么一个玉石文化村,竟然是在“清理无照经营”工作中清出来的呢?
在有关部门统一规划三联水晶玉石文化产业基地之前,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享誉海外的三联工匠们一直处于“地下”加工状态。他们没有正规的加工与经营场所,大多在私人的住宅楼里加工,生产条件艰苦,因为场地的限制,多为小本经营。
著名玉雕大师吴正麟和许武城是1993年最早一批进入三联进行玉石加工的。但当时因为没有营业执照,工厂属于无证作坊。一搞“清无”,他们就东躲西藏。有次被工商局查着了,罚了几万元。
许武城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也想申请办执照,但办不下来。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民房不准做厂房。开工厂必须消防、水、电设施达标,这在当时的三联村根本做不到,所以只好当“地下”工厂。到了2005年夏天,三联村有黑作坊的事儿还上了省报,可谓“臭名远扬”。那时许武城总想找有关部门反映一下他们的困难,可就是鼓不起勇气!但他做梦也没想到,后来布吉街道主动找到三联村来了,给他们这些工匠们发了调查表,了解实际情况。不久区政府和布吉街道办事处就开始投资改造三联村的交通和大环境,支持玉石水晶业发展了。工商局、税务局下来给他们办了执照,叫他们从“地下”走出来,而且实施了一系列优惠奖励政策。
2005年4月份以来,布吉街道充分利用三联社区水晶玉石加工这个自发形成的市场优势,通过政策上扶持、方向上指导,努力改善三联社区水晶玉石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积极引进大规模的水晶玉石加工生产企业和知名经销商,打造水晶玉石销售平台和品牌,力求把三联建成深圳继大芬油画村之后又一个文化产业新亮点。
布吉街道党工委书记何小培对记者说,水晶玉石文化市场景观改造工程第一期工程完工后,社区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水晶玉石文化广场和十字街已成为社区居民新的休闲娱乐场所;十字街内的130多家商铺已全部被水晶玉石商订租,沿街商铺的业主通过铺面租金的上涨已初步得到了实惠,社区治安案件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0%。
三联水晶玉石文化产业基地已作为重点建设工程列入龙岗区“十一五”规划中,其发展目标是“建设设计平台、加工制造中心、交易中心、都市旅游文化产业基地”。水晶玉石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多赢的举措:一是拓宽了三联社区可利用和发展的空间;二是增加了税源,产业基地建成后,将可为国家提供税收上千万元;三是增加了就业机会,产业基地的建设可提供1。5万个就业机会;四是可利用现有的文化市场周围250栋(约500间)店铺来发展和壮大水晶玉石文化市场,从而形成较完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比较,龙岗三联村除了规划、运作体制以及市场定位独具特色之外,更重要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区域优势基础上,适时对文化产业进行政策倾斜。
“政府有关部门参与建设,但是我们尊重市场规律。”龙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奇在谈到龙岗的文化产业时说,政府有关部门搭建好舞台,“戏”由企业根据市场排演。在政府引导的同时,三联的企业感受最多的是市场竞争的现实,朝阳产业让他们看见曙光,同时也体会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力量。
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室主任胡野秋说:“文化产业需要集群式发展,除了自然的聚集、成长期,还要有完善的产业链。大芬村经过十几年的自我发展,形成了市场链条,现在的三联水晶玉石文化村虽然刚被世人了解,但实际上也经过长达10多年的自然发展,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尊重市场的自然选择,顺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是三联水晶玉石文化村的重要经验。产业本来就是市场的产物,政府部门最大的扶持在于营造环境,包括政策、法律环境等等,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投入。”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杨阳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