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馆藏珍品瓷器,资料里明明提到世上仅此一件,“神通广大”的卖家却能一下拿出几件……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古玩市场上存在不少高仿瓷,有以假乱真的效果,让不少藏友上当受骗。那高仿瓷怎么就能仿得如此逼真?南宁一位藏友亲自去看了一回高仿古瓷的生产全过程,他的所见所闻也许会对瓷器藏友有所启发。
原料尽量仿古
高仿成本不低
“一件新仿的瓷器,不论是外形还是纹饰,甚至是胎、釉的历史痕迹,都能做得与真品一样,这不太可能吧?”不少藏友遇到那些高仿瓷时,往往会产生出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越看越觉得是真的。其实,现在的高仿瓷借助高科技的帮助,真的就有这种以假乱真的能力。
南宁资深藏家张国兴说,要想知道仿造者是怎么做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实地看看。日前,张国兴与朋友去了一趟江西景德镇,亲眼见识了一回高仿瓷的生产过程。“目前,国内制作高仿瓷最主要的地区有江西景德镇、福建龙泉等地。在景德镇一带,个体窑厂有近万家,其中不少都生产高仿古瓷。这些高仿瓷,大部分作为工艺品销往国内大城市和国外,但也有部分被不法分子当成古董来骗人。”张国兴说,做高仿瓷的技术工,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高手,他们无论是在制坯、拉坯、画纹饰等制瓷各个环节,都很熟练。
“想要做得像,就要采用与古瓷一样的原料,这是高仿的第一步。”张国兴说,比如仿造元代、明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其泥胎要尽量接近于元代的麻仓土,甚至是胎土研磨的粗细,都要严格按照古代的标准。如要仿造元代、明代的青花瓷,因当时的青花瓷使用的是从伊朗进口的呈色剂??苏麻离青,这种原料在明晚期就已经枯竭,没有进口了。仿造者就采用矿物质颜料,尽量模仿苏麻离青的成分来配比,这也使得高仿瓷看起来更像那么回事。
行家支招:不要盲目相信“捡漏”
张国兴说,由于精品高仿瓷使用的原料大有讲究,加上仿造过程的分工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制作出来的高仿瓷效果越发逼真。一些精品高仿瓷,即便是在产地批发,价格也高达几千元甚至几万元。当然,如果是仅仅将其当成一件工艺品来欣赏,买回来也无妨,但是如果当成古董来买,那就亏大了。所以,藏友在看到与图册、历史资料、博物馆里的古代瓷器一摸一样的瓷器时,首先要持怀疑的态度,用谨慎的眼光去鉴别,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捡漏”了,一时高兴就交易。
事先打好草图
纹饰如出一辙
不少藏友在鉴赏瓷器时,很注重看画工,通过一些细节的变化来捕捉其中关键的蛛丝马迹。比如说龙的爪子,是三爪、四爪、还是五爪,都大有讲究,因为不同时期的龙爪画法都不尽相同。但是,高仿瓷上的纹饰,往往能画得跟真品纹丝不差。
张国兴说,高仿瓷一般以真古瓷(或瓷片标本)为仿制对象,对于胎体的质地、釉面光洁度及气泡分布、桔皮纹、手感等,造型的精确度及跳刀痕、接泥痕等,装饰色料及纹样、画风的精确度,款式的精确度以及火石红、蛤蜊光乃至器物烧成后的尺寸、厚薄、重量等等,都极为到位。在一家制瓷厂,张国兴看到工人先将需要仿造的对象进行全方面的扫描,将其纹饰复制下来,打印在一张油印蜡纸上。再用特殊的工具,将油印蜡纸上的纹饰沿着轮廓钻出无数个针眼大小的孔。然后,将这层油印蜡纸附着在瓷坯表面,就可以开始画纹饰了。
一般来说,工人先在油印蜡纸上刷上一层特制的颜料,看起来接近粉红色,颜料透过针孔留在瓷坯表面,再揭开油印蜡纸,这时就在表面上留下了粉红色细线的纹饰轮廓。这种颜料在窑内高温下完全挥发,不留痕迹。这时,工人就可以正式绘制了,他们用毛笔蘸颜料,按照坯上的线条仔细绘制,只要依照瓷坯上留下的图案,勾绘填涂即可。张国兴说,这种方法被广泛采用,复制的纹样更加清晰,仿制作品更容易接近原件效果。
行家支招:看整体画工是否自然
南宁资深瓷器藏家黄海谈到,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验,用一张比较透明的纸蒙在图案上画画,或者使用“描红本”来练毛笔字,这种“蒙出来”的效果往往很不错。但是,仔细对比还是能看出不自然的破绽。古人画纹饰时不需要借助这种透明纸,画起来很自然,有种写意的艺术气息。这是高仿瓷临摹不出来的,所以,在看瓷器的纹饰时,还得从整体把握其艺术性是否自然、写意。
烧制时多加铁
制造出铁锈斑
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制瓷颜料,都有一定的特点。在烧制之后,产生出的自然变化也是特定的。仿造者们同样也考虑到这一点,生产高仿瓷时所需要的釉料、颜料,每一部分材料的选择都需要反复对比试验。
张国兴介绍,元代、明代的青花官窑瓷是高仿的重点对象。当朝使用的苏麻离青成分是“低锰高铁”,铁离子在高温烧瓷的过程中会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使得瓷器表面出现凹陷的小点,俗称气泡现象。同时,颜料还会出现褐色的晕散,以及褐色斑点,俗称为铁锈斑。这些都是古代青花瓷的特有现象。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朝使用的进口钴料,只能采用“低铁高锰”的普通国产料,高仿古代青花瓷为了做出这些特征,就得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获取特殊的呈色效果。
简单来说,做法是这样的:在青花的发色部分,人为增添研磨得很细小的铁矿粉,或者是点在纹饰上,造成“铁锈斑”。同时,在青花比较浓的地方,用小竹签戳一下,制造出凹陷的“气泡”。值得注意的是,生产高仿瓷一般不采用化学颜料,采用的是矿物颜料,造假者特意在其中添加铁元素,使得烧出来的瓷器纹饰发色有褐色晕散效果。此外,要保证最终的青花发色到位并非易事,在一些需要造成钴料晕散流淌效果的位置,往往通过在绘制的过程中采用局部加重颜料,或是吹釉时厚薄有所区分等等。
行家支招:善用高倍放大镜
“经过时间的沉淀,其历史痕迹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来的。”张国兴说,要看真假“铁锈斑”,肉眼未必够用,还得使用到工具。具体做法是,使用40~60倍带光源放大镜,镜头对准观察点,观察点选择青花浓聚处,定位聚焦后仔细观察。张国兴的经验是,元、明、清时期青花瓷上的铁锈斑呈现油润发亮的特征,颜色也有丰富的层次,像是有生命一样。而民国之后生产的青花瓷,其铁锈斑就发干、颜色呆板,当然包括了现在的高仿瓷。这除了是颜料成分不一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太短,不足以产生自然变化。
多手段去“贼光”
人为做旧难仿
时间在瓷器上积淀下来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表面的包浆。老瓷器的釉面往往润泽,散发出一种像贝壳被阳光折射后出现彩色的光芒,民间将其称为“蛤蜊光”。而新仿的瓷器,光泽更接近于玻璃光,俗称“贼光”。这也是辨别瓷器新老的要素之一。
张国兴介绍,为了避免瓷器散发“贼光”,一些仿造者在生产高仿瓷时,不使用电窑,而是使用柴窑,尽量采取古人的做法。在窑内底部利用空匣钵碎片充当“兜足”,呈水平状铺满耐火材料,保证每一个匣钵柱在烧制过程中保持水平。 匣钵装放完毕后,窑工开始用窑砖封堵窑门,窑砖之间的缝隙用黄泥堵住。窑门上方留下两个圆孔填上匣钵,用于观察窑内燃烧程度。窑门中间部分由上而下分别留出送柴口与点火口,点火口将在烧窑头一个小时内封闭。窑门最下方为灰坑,窑内的松柴烧成炭后会落到这里。“除了充分考虑炉温,仿造者还使用含油脂较多的松柴,这样烧出来的瓷器釉面更为润泽。”张国兴说。
高仿瓷烧出来之后,还不能马上推出市场,得经过最后“人为做旧”的环节。张国兴说,做旧的方法多种多样,“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使用酸性化学颜料来浸泡。效果更为逼真的做法是要么埋在土里一段时间,要么摆在露天环境风吹雨淋一段时间。当高仿瓷经过“折腾”,显得有些“风尘仆仆”时,就可以算是最终完工了。
行家支招:掌握古瓷足底特征
南宁资深瓷器藏家郑小宁谈到,古瓷应该造型古朴自然,足底往往具有鲜明的特征,浓厚的包浆如同施了一层“护胎釉”,摸上去感觉润滑,这是新仿瓷器所不具备的特征。而且,古瓷是经过使用的,在使用过程的搬、放、挪动等动作都会产生痕迹,这也体现在足底,可以看出自然磨损的痕迹。因此,藏友在看到一件“疑似古瓷”时,一定不要遗漏掉足底的观察。(记者 廖敏)